
【醫】 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
南亞止瀉木(Conessi Tree / Kurchi)
中文釋義
“南亞止瀉木”是夾竹桃科植物Holarrhena pubescens(或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的通用中文名,特指原産于南亞地區的喬木或灌木。其名稱直接關聯其傳統藥用價值:“止瀉”表明其樹皮、種子等部位在傳統醫學中常用于治療痢疾、腹瀉等消化道疾病。
英文對應詞
植物學特征
傳統藥用價值
其樹皮(稱“Kurchi bark”)含生物堿(如康裡新conessine),在阿育吠陀、尤納尼及東南亞傳統醫學中用于:
現代研究支持
研究證實其生物堿具有抗炎、抗菌及抗原蟲活性,部分提取物已用于止瀉藥物開發。
權威參考文獻
Holarrhena pubescens 的分類與形态描述(參見:Flora of China, Vol. 16)。
詳述其傳統用途及藥理活性(C.P. Khare, 2007)。
收錄“止瀉木皮”條目,載明其性味、功效及用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提及南亞地區對Holarrhena 的抗腹瀉應用(WHO Monographs on Medicinal Plants)。
名稱辨析
“南亞”限定其地理起源,“止瀉木”為功能命名法(類似“止咳藤”),符合傳統中藥命名邏輯。英文名“Conessi”與“Kurchi”均被國際植物學及藥學文獻廣泛采用。
南亞止瀉木(學名: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其名稱來源于其原産地及主要功效。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分類與形态
南亞止瀉木屬于夾竹桃科止瀉木屬,為熱帶亞洲地區的喬木,樹皮和種子可入藥。其拉丁學名中的“antidysenterica”直接體現了其治療痢疾的特性。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于南亞地區(如印度、緬甸),在中國台灣、廣西、廣東、雲南等地也有栽培或野生分布。
主要功效
藥理成分
樹皮含錐絲堿(conessine),具有抗阿米巴原蟲活性,能有效緩解腹瀉和發熱。
“南亞”指其原産地及主要分布區域,“止瀉木”則直接描述其核心藥用功能。該植物在傳統醫學中常用于治療腹瀉類疾病,故得此名。
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過量可能引發副作用。現代研究支持其對痢疾的療效,但具體用法需結合臨床診斷。
南亞止瀉木是兼具傳統應用與現代藥理研究支持的中藥材,尤其針對消化道疾病具有顯著療效。如需進一步了解完整信息,可參考《全國中草藥彙編》等權威文獻。
半腦畸胎包裹物部分無顱不連續相觸診翠雀鹼二歧反向選擇副征焊合闆核黃素-5'-磷酸滑膜憩室互相占用間歇浸出絕對義務距離編碼控制軌道龍涎香精貓眼草目的字年産量橋分接時空均勻性石墨化工設備石尿症收留水泥造模法同謀犯透明膈外寄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