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米氏常數英文解釋翻譯、米氏常數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Michaelis constant

分詞翻譯:

米的英語翻譯:

metre; rice
【醫】 meter; metre; rice
【經】 meter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常數的英語翻譯:

constant; invariable
【計】 C
【化】 constant
【醫】 constant
【經】 constant

專業解析

米氏常數(Michaelis constant,Km)是酶動力學研究中的核心參數,用于量化酶與底物之間的結合親和力。該概念由德國生物化學家Leonor Michaelis與加拿大科學家Maud Menten于1913年共同提出,其定義為酶促反應速率達到最大反應速率(Vmax)一半時所需的底物濃度。

在數學表達上,米氏常數通過米氏方程描述: $$ v = frac{V_{max} [S]}{K_m + [S]} $$ 其中:

Km值的生物學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1. 親和力指标:Km值越小,表明酶與底物結合效率越高(如碳酸酐酶的Km值僅0.01 mM),反之則親和力較低(如胰蛋白酶Km約10 mM)。
  2. 代謝調控依據:生物體内底物濃度通常接近其對應酶的Km值,這種設計使代謝通路能靈敏響應底物濃度變化。
  3. 藥物開發靶點:抗生素設計中常通過調整化合物結構來改變其與靶酶Km值,例如β-内酰胺類抗生素通過降低Km增強殺菌效果。

該參數的測定需在穩态條件下進行,要求酶濃度遠低于底物濃度。現代生物技術中,Km值被廣泛應用于蛋白質工程改造和生物傳感器設計領域。

來源參考:

  1. 《酶動力學原理》(科學出版社)
  2. NCBI生物化學數據庫
  3. Nature Education Scitable生物學專欄
  4. 《藥物設計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5. ACS Synthetic Biology期刊2023年綜述

網絡擴展解釋

米氏常數(Km)是酶促反應動力學中的核心參數,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

米氏常數(Km)表示酶促反應達到最大反應速度(Vmax)一半時所需的底物濃度。其數學表達式為: $$ v = frac{V_{text{max}} [S]}{K_m + [S]} $$ 其中,(v)為反應速度,([S])為底物濃度。


二、意義與功能

  1. 酶與底物親和力的指标
    Km值越小,表明酶與底物的親和力越強(達到半最大速度所需底物濃度越低)。

  2. 代謝途徑的限速步驟判斷
    在代謝通路中,Km值最大的步驟通常是整個途徑的限速步驟,對應的酶稱為關鍵酶。

  3. 最適底物的選擇
    若某酶可催化多種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為該酶的最適底物。


三、特性


四、實驗測定

常用雙倒數作圖法(Lineweaver-Burk圖),通過繪制(1/v)與(1/[S])的線性關系,計算Km和Vmax。


五、應用領域

Km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化學、藥物研發(如酶抑制劑設計)及臨床診斷(如酶活性檢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公式推導或實驗方法,可參考酶動力學相關教材或權威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沉澱值貸款帳冊帶氯菌素膽氨單純性青光眼電解滲入法電路能力底料地勤渡船法定時間放真電阻浮躁的感覺束跟區擱淺行政司法長官褐色硬結間接量度介質相位差菌亭素可操縱的兩囊型疝曆史信息内轉換存儲器鉛的熔煉生物化學識别字符串素磁調整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