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米氏常数英文解释翻译、米氏常数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Michaelis constant

分词翻译:

米的英语翻译:

metre; rice
【医】 meter; metre; rice
【经】 meter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常数的英语翻译:

constant; invariable
【计】 C
【化】 constant
【医】 constant
【经】 constant

专业解析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Km)是酶动力学研究中的核心参数,用于量化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亲和力。该概念由德国生物化学家Leonor Michaelis与加拿大科学家Maud Menten于1913年共同提出,其定义为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Vmax)一半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在数学表达上,米氏常数通过米氏方程描述: $$ v = frac{V_{max} [S]}{K_m + [S]} $$ 其中:

Km值的生物学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亲和力指标:Km值越小,表明酶与底物结合效率越高(如碳酸酐酶的Km值仅0.01 mM),反之则亲和力较低(如胰蛋白酶Km约10 mM)。
  2. 代谢调控依据:生物体内底物浓度通常接近其对应酶的Km值,这种设计使代谢通路能灵敏响应底物浓度变化。
  3. 药物开发靶点:抗生素设计中常通过调整化合物结构来改变其与靶酶Km值,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降低Km增强杀菌效果。

该参数的测定需在稳态条件下进行,要求酶浓度远低于底物浓度。现代生物技术中,Km值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工程改造和生物传感器设计领域。

来源参考:

  1. 《酶动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
  2. NCBI生物化学数据库
  3. Nature Education Scitable生物学专栏
  4. 《药物设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 ACS Synthetic Biology期刊2023年综述

网络扩展解释

米氏常数(Km)是酶促反应动力学中的核心参数,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

米氏常数(Km)表示酶促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所需的底物浓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 v = frac{V_{text{max}} [S]}{K_m + [S]} $$ 其中,(v)为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


二、意义与功能

  1. 酶与底物亲和力的指标
    Km值越小,表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强(达到半最大速度所需底物浓度越低)。

  2. 代谢途径的限速步骤判断
    在代谢通路中,Km值最大的步骤通常是整个途径的限速步骤,对应的酶称为关键酶。

  3. 最适底物的选择
    若某酶可催化多种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为该酶的最适底物。


三、特性


四、实验测定

常用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图),通过绘制(1/v)与(1/[S])的线性关系,计算Km和Vmax。


五、应用领域

Km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药物研发(如酶抑制剂设计)及临床诊断(如酶活性检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公式推导或实验方法,可参考酶动力学相关教材或权威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邦尼埃氏综合症保留视屏内存偿债基金车箱传热介质骶曲断续振荡发酵微生物奖金制度校样济曼氏小点可正交的控制台间冷匣法链传动六亲络离子氯化氧锑氯铜酸铵农业市场经营法配位场稳定能请求应答标题氰酸钡球形红细胞梢插口双氢氯噻胎中胚层体积弹性模数微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