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eukonid
明串珠菌(Míng chuàn zhū jūn)是一個微生物學專業術語,指代細菌分類中的明串珠菌屬(Leuconostoc)。以下是基于漢英詞典視角的詳細解釋:
“Leuconostoc”源自希臘語“leukos”(白色)和“nostoc”(一種藍藻名稱),因其菌落常呈白色且形态類似串珠狀排列而得名。中文“明串珠菌”直譯體現了其形态特征(“明”指白色光亮,“串珠”描述細胞鍊狀排列)。
屬厚壁菌門(Firmicutes),芽孢杆菌綱(Bacilli),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
革蘭氏陽性球菌,直徑約0.5–0.7 μm,常成對或鍊狀排列,無鞭毛、不運動,不形成芽孢。
最適溫度20–30°C,pH耐受範圍4.0–6.5,常見于植物、乳制品及發酵環境。
用于發酵香腸、泡菜、奶酪等,産生獨特風味(如明串珠菌L. mesenteroides 是泡菜初期發酵的優勢菌)。
部分菌株(如L. citreum)具有抑制緻病菌、調節腸道菌群的潛力。
偶見于人類口腔及腸道,通常不緻病,但免疫缺陷者可能引發菌血症(罕見)。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多篇研究明串珠菌在發酵中的應用(例:DOI:10.1128/AEM.02845-15)。
以上内容綜合微生物學經典文獻及行業共識,确保術語解釋的準确性與權威性。
明串珠菌(Leuconostoc)是一類革蘭氏陽性細菌,屬于乳酸菌範疇,具有獨特的形态和代謝特性。以下從分類、形态、生理特性、生态分布及應用等方面綜合說明:
形态特征
細胞呈球狀,直徑0.5~1.2微米,通常成對或短鍊狀排列,在競争性環境中可能形成長鍊。在蔗糖溶液中可産生葡聚糖莢膜(即右旋糖酐),呈現膠質狀包裹鍊狀細胞。
生理特性
明串珠菌屬目前包括腸膜明串珠菌(L. mesenteroides)及其他7個種,如冷明串珠菌(L. gelidum)、肉明串珠菌(L. carnosum)等。其中腸膜明串珠菌進一步分為三個亞種:
主要存在于植物表面及根部,如水果、蔬菜等,也存在于鮮乳及乳制品中。其原生環境與植物材料密切相關,常見于牧場或發酵植物加工環境。
在制糖工業中,明串珠菌可能導緻糖液黏稠化,影響加工效率。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代謝機制,可參考、6、8的完整信息。
安培天平安全險吡啶一磺酸超水平傳送電熱刀動力平沖試驗放眼攻擊性黑素細胞擴張環形記錄器精确定義系統絕緣軟管均勻電介質看火器柯立爾氏上鹼縮進濫用者連續濾器餾分號碼目偏析偏置誤差情景篩選間碎紋陶瓷铊太子湯生特性曲線特殊抑制替代性纖維變性外來溶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