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洛伊卡特反應英文解釋翻譯、洛伊卡特反應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Leuckart reaction

分詞翻譯:

伊的英語翻譯:

he or she

卡的英語翻譯:

block; calorie; checkpost; clip; get stuck; wedge
【化】 calorie
【醫】 c.; cal.; calorie; calory; chi; small calorie

特的英語翻譯:

especially; special; spy; unusual; very
【化】 tex

反應的英語翻譯:

feedback; reaction; response
【醫】 reaction; response

專業解析

洛伊卡特反應(Loewe Reaction),在藥理學和生物化學領域特指藥物聯合應用時産生的拮抗效應,即兩種或多種藥物同時使用時,其綜合效果小于各藥物單獨使用時的效果之和。該概念由德國藥理學家西格弗裡德·洛伊卡特(Siegfried Loewe)在20世紀初期提出,是評估藥物相互作用(如協同、相加或拮抗)的核心模型之一。

一、核心定義與機制

洛伊卡特反應描述的是藥物間的拮抗作用(Antagonism)。當兩種藥物共同作用于同一生理系統時,若其中一種藥物抑制另一種藥物的效應,導緻整體療效降低,即符合洛伊卡特模型。其數學表達基于等效線圖(Isobologram)分析: $$ E_{text{comb}} < E_1 + E2 $$ 其中 (E{text{comb}}) 為聯合效應,(E_1) 和 (E_2) 為單藥效應。該模型強調藥物劑量與效應的非線性關系,需通過等效線圖或響應曲面驗證拮抗性。

二、關鍵應用場景

  1. 臨床藥物治療

    例如,β-受體阻滞劑(如普萘洛爾)與β-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聯用時,前者會拮抗後者的支氣管擴張作用,可能加重哮喘症狀。此類拮抗需在聯合用藥方案中嚴格規避。

  2. 抗生素耐藥性研究

    當抗生素與某些抑制劑(如β-内酰胺酶抑制劑)聯用效果不達預期時,需通過洛伊卡特模型分析是否存在拮抗,以優化抗菌策略。

三、與協同作用的區分

洛伊卡特反應常與布利斯協同作用(Bliss Independence) 對比:

四、現代研究進展

近年研究發現,洛伊卡特拮抗可能源于受體脫敏或信號通路負反饋。例如,在癌症靶向治療中,EGFR抑制劑與MEK抑制劑聯用可能因下遊信號補償而減弱療效,需通過動态建模重新評估劑量。


權威參考文獻

  1. Loewe, S. (1928). Die quantitativen Probleme der Pharmakologie. Ergebnisse der Physiologie, 27: 47-187. [經典原始文獻]
  2. Tallarida, R.J. (2001). Drug Synergism: Its Detection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298(3): 865-872. [PubMed: 11504778]
  3. Wood, K.B. et al. (2012). Mechanisms of antagonism in drug combinations. PNAS, 109(31): 12521-12522. [doi:10.1073/pnas.1209761109]
  4. Foucquier, J. et al. (2015). Analysis of drug combinations: current methodologi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49: 1-12. [doi:10.1016/j.pharmthera.2014.11.006]
  5. Palmer, A.C. et al. (2020). Predictability of Loewe additivity in targeted cancer drug combin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5104. [doi:10.1038/s41467-020-18912-9]

網絡擴展解釋

洛伊卡特反應(Leuckart-Wallach reaction)是一種有機化學反應,主要用于通過還原胺化反應合成胺類化合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反應定義
    該反應以化學家魯道夫·洛伊卡特(Rudolf Leuckart)和奧托·沃勒克(Otto Wallach)命名,通過羰基化合物(如酮或醛)與胺或铵鹽(如甲酸铵)在高溫下反應,生成相應的胺類産物。反應中常使用還原劑(如甲酸)促進還原過程。

  2. 反應機理
    羰基化合物首先與胺形成亞胺中間體,隨後在還原條件下(如甲酸提供的氫源)被還原為胺。例如,酮與甲酸铵反應時,甲酸既作為酸催化劑,又作為還原劑。

  3. 應用領域
    該反應廣泛用于藥物合成和生物堿制備,尤其適用于合成伯胺和仲胺。例如,制藥工業中用于合成某些抗組胺藥物中間體。

  4. 變體與限制
    經典反應需高溫(150-200℃),可能産生副産物。現代改進方法通過使用更高效的還原劑(如氰基硼氫化鈉)或微波輔助條件提高産率。

  5. 示例反應式
    以丙酮與甲酸铵反應生成異丙胺為例:
    $$ce{(CH3)2CO + NH4HCO2 -> (CH3)2CHNH2 + CO2↑ + H2O}$$

該反應是合成胺類的重要方法,但因條件劇烈需注意副反應控制。如需擴展應用案例或具體實驗步驟,可進一步查閱有機合成手冊或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茶氨酸出勤匆忙逃開大雨多道程式設計的多形核白細胞增多腹肌腹膜炎隔膜電解槽海事報告和附件海石蕊含鉛汽油活動頻率膠乳膏假性組織化生均勻隨機數抗衡标度器髁道克羅丙胺賴以為生的補助費列數冒險的平印油墨普西氏乳劑侵權行為地法噻唑烷酸色譜帶數字電話網托收委托書外國人的監護人危險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