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子(Meson)是粒子物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一類由誇克和反誇克組成的強相互作用粒子,屬于玻色子。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分層次解釋其含義:
在漢語中,“介子”是規範物理學名詞,其核心定義為:
介于電子和質子質量之間的不穩定粒子,參與強相互作用,壽命極短(通常為納秒級),在原子核力傳遞中起關鍵作用。
來源:《物理學名詞》(第三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英語術語Meson 源自希臘語 mesos(意為“中間”),1934年由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命名,因其質量介于電子與質子之間:
Meson: Any of a group of subatomic particles composed of a quark and an antiquark, intermediate in mass between leptons and baryons.
來源: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介子的核心特性可概括為:
來源:Particle Data Group(國際粒子物理權威數據庫)
常見介子類型包括: | 類型 | 組成 | 質量 (MeV/c²) | 主要衰變方式| |------------|------------|---------------|-----------------------| | π介子| u/d誇克對| 135–140 | → μνμ, eνe| | K介子| s/d誇克對| 494–498 | → ππ, πlνl | | η介子| 誇克混合态 | 547 | → γγ, πππ| | J/ψ介子| c̄c | 3097| → e⁺e⁻, μ⁺μ⁻ |
湯川秀樹通過介子理論預言核力載體(後證實為π介子),奠定量子場論基礎,并因此獲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代粒子物理标準模型中,介子歸類為強子的子類(另一類為重子)。
來源:Nobel Prize官方檔案
“介子”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介子(Meson)是質量介于電子與質子之間的基本粒子,屬于強子的一種,具有以下特性:
在中國古代宗法體系中,“介子”指代庶子擔任大夫職位的情況:
注:現代語境中“介子”主要指物理學概念,古代用法多出現于文獻研究。如需擴展了解介子的粒子特性,可參考高能物理領域的專業資料。
氨基己二酸半醛鮑曼氏試驗背部頭後的表處理語言比較報表布爾達赫氏纖維不連續相叉式起重車齒頂打撈單工傳輸電動發電機電腦代碼附文高爾基氏器格式轉換恒最弱前置條件華頓氏管炎講座接受損贈巨眼可喜的料狀玻璃名義上的當事人目的地染色的水楊酰偶氮磺胺砒啶縮二脲同潮的同調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