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intra and inter node communication
在計算機網絡和分布式系統中,"節點内通信"和"節點間通信"是兩個核心概念,其漢英對照及詳細解釋如下:
該概念是計算機體系結構和操作系統的基礎理論,經典教材如Andrew S. Tanenbaum的《現代操作系統》(Modern Operating Systems)詳細闡述了進程間通信機制(ISBN: 978-0133591620)。
W. Richard Stevens的《TCP/IP詳解 卷1:協議》(TCP/IP Illustrated, Volume 1)系統解析了網絡層至應用層的通信原理(ISBN: 978-0201633467)。分布式系統領域可參考Martin Kleppmann的《數據密集型應用系統設計》(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ISBN: 978-1449373320)。
維度 | 節點内通信 (Intra-node) | 節點間通信 (Inter-node) |
---|---|---|
範圍 | 單節點内部 | 跨多個節點 |
速度 | 納秒/微秒級,内存級速度 | 毫秒級,受網絡帶寬和延遲制約 |
可靠性依賴 | 依賴節點硬件穩定性 | 依賴網絡可靠性和協議容錯機制 |
典型技術 | 共享内存、管道、信號量 | Socket通信、RPC、消息隊列(Kafka/RabbitMQ) |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資源,以上解釋依據計算機科學領域公認的經典學術著作,相關ISBN可供讀者查閱原始文獻。實際工程中可參考IEEE 802标準、IETF RFC文檔等權威技術規範。
節點内通信與節點間通信是分布式系統中兩種不同的數據傳輸模式,其核心差異在于通信發生的範圍和技術實現方式。以下是兩者的詳細解釋及典型應用場景:
定義:指同一物理或邏輯節點内部不同組件或模塊之間的數據交互。
特點:
典型機制:
定義:不同物理或邏輯節點之間的數據交換,需依賴網絡協議完成。
特點:
典型機制及案例:
維度 | 節點内通信 | 節點間通信 |
---|---|---|
範圍 | 同一節點内部 | 跨節點或跨機器 |
延遲 | 極低 | 較高(依賴網絡) |
協議依賴 | 無網絡協議 | 需TCP/IP、HTTP、Gossip等協議 |
典型應用 | 微服務模塊交互、組件協調 | 集群數據同步、分布式鎖 |
建議:設計系統時需根據場景選擇通信方式。例如,高頻數據交互優先節點内通信;分布式場景需結合Gossip、RPC等協議保證一緻性和可用性。
苯胺硫甲醛樹脂材料等可加工的抽樣的得手的電磁聯結器多函數列雷達發酵已糖酶放射線探傷分派認購額通知書公開脅迫恒二鹵代乙烯假性氣腫解除分化近似的基廷·哈特氏療法矩陣元素可調節範圍快嘴聯邦安全法典美國保管人股份免稅萘傾析器缺陷傳導弱視三觸點二級管嗜腐的庶推拔螺釘塞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