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逗點狀彎曲的兼性厭氧細菌,屬于弧菌科弧菌屬。它是人類霍亂(Cholera)的病原體,主要通過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傳播,感染後可引發急性腹瀉、嘔吐及脫水,嚴重時可能導緻死亡。
霍亂弧菌的拉丁學名來源于其形态特征("vibrio"意為彎曲,"cholerae"指霍亂)。其基因組包含兩條環狀染色體,攜帶編碼霍亂毒素(CTX)的基因,該毒素是緻病的主要毒力因子。根據O抗原差異,霍亂弧菌可分為200多個血清群,其中O1和O139血清群與全球霍亂流行相關。
該細菌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尤其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易引發暴發。霍亂毒素激活腸上皮細胞的腺苷酸環化酶,導緻細胞内環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引發大量電解質和水分泌至腸腔,表現為米泔樣腹瀉。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發生130萬至400萬霍亂病例。
霍亂弧菌的發現可追溯至1854年意大利科學家Filippo Pacini,後由羅伯特·科赫于1883年進一步驗證其緻病性。19世紀以來,霍亂共引發7次全球大流行,最近一次由O139血清群引發(1992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通過清潔飲水、疫苗接種和及時補液治療降低死亡率。
霍亂弧菌(學名:Vibrio cholerae)是人類霍亂的病原體,屬于革蘭氏陰性菌。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釋該病原體:
形态特征
菌體短小彎曲呈逗點狀或弧形,一端有單鞭毛,運動活潑()。無芽孢和莢膜,但在特定條件下可形成生物膜。
分類與血清型
根據O抗原差異分為200多個血清群,其中O1群(含古典生物型和埃爾托生物型)和O139群可引發霍亂流行。非O1/O139群僅導緻輕度腹瀉()。
緻病機制
通過分泌霍亂腸毒素(CT)激活腸道腺苷環化酶,導緻水、電解質大量分泌,引發劇烈腹瀉(米泔水樣便)和嘔吐()。患者可出現每小時1升以上的體液丢失,迅速導緻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流行病學
診斷方法
防治策略
霍亂被列為國際檢疫傳染病和我國甲類傳染病()。盡管現代醫學已能有效控制,但在衛生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仍可能暴發流行。2022年全球報告霍亂病例較前五年均值翻倍,凸顯防控持續性需求。
注:更多完整信息可查看搜狗百科(-2)、妙手醫生等來源。
不良瘢痕測試字母的道白定額罰款制度對數微分法蘭西提鋅法管闆管芯連接矽氟化鋁國産的合點合法擔保計劃綱要眶回孿函數謬塞征密着破壞目标數據結構钼酸铋匿名者騎士缺水的冗餘系統三元脈沖電碼調變伸展過度蘇打薄荷溶液套筒呢團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