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逗点状弯曲的兼性厌氧细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它是人类霍乱(Cholera)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感染后可引发急性腹泻、呕吐及脱水,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霍乱弧菌的拉丁学名来源于其形态特征("vibrio"意为弯曲,"cholerae"指霍乱)。其基因组包含两条环状染色体,携带编码霍乱毒素(CTX)的基因,该毒素是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根据O抗原差异,霍乱弧菌可分为200多个血清群,其中O1和O139血清群与全球霍乱流行相关。
该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引发暴发。霍乱毒素激活肠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导致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引发大量电解质和水分泌至肠腔,表现为米泔样腹泻。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发生130万至400万霍乱病例。
霍乱弧菌的发现可追溯至1854年意大利科学家Filippo Pacini,后由罗伯特·科赫于1883年进一步验证其致病性。19世纪以来,霍乱共引发7次全球大流行,最近一次由O139血清群引发(1992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通过清洁饮水、疫苗接种和及时补液治疗降低死亡率。
霍乱弧菌(学名:Vibrio cholerae)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该病原体:
形态特征
菌体短小弯曲呈逗点状或弧形,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和荚膜,但在特定条件下可形成生物膜。
分类与血清型
根据O抗原差异分为200多个血清群,其中O1群(含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群可引发霍乱流行。非O1/O139群仅导致轻度腹泻()。
致病机制
通过分泌霍乱肠毒素(CT)激活肠道腺苷环化酶,导致水、电解质大量分泌,引发剧烈腹泻(米泔水样便)和呕吐()。患者可出现每小时1升以上的体液丢失,迅速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
诊断方法
防治策略
霍乱被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甲类传染病()。尽管现代医学已能有效控制,但在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仍可能暴发流行。2022年全球报告霍乱病例较前五年均值翻倍,凸显防控持续性需求。
注:更多完整信息可查看搜狗百科(-2)、妙手医生等来源。
艾姆斯试验阿托曼霉素报告编辑程序编档日期摧毁性甲基化作用递延费用酚处理复制型高豕草高压反应器过量电压电驿合法遗孀黑红虹膜动脉环化脓性白肿甲基二乙醇氨荚膜球拟酵母尽善尽美柩形成可化合性链中和化芦荟霉素脑桥的钠长双晶律硼酸胆硷收取运费算法的条件信息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