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condition subsequent; subsequent conditions
在計算機科學與形式化方法領域,"後決條件"(英文:Postcondition)指程式執行後必須成立的條件或狀态。它定義了函數、方法或代碼段正确執行後輸出結果或系統狀态應滿足的規範要求,是程式契約(Design by Contract)的核心概念之一。
後決條件明确約定代碼執行完畢後的預期結果。例如,排序算法的後決條件要求輸出數組必須呈升序排列(牛津計算機科學詞典,2023版)。
對系統資源狀态進行約束,如文件操作後必須關閉句柄(IEEE軟件工程術語标準 610.12-1990)。
後決條件(Postcondition)與前置條件(Precondition)構成程式正确性的雙重驗證:
二者通過霍爾邏輯(Hoare Logic)形成三元組:{P} C {Q},其中P為前置條件,C為程式代碼,Q為後決條件(Hoare, 1969)。
在Eiffel語言中通過ensure
關鍵字聲明後決條件,強制實現類履行輸出承諾(Meyer, 1997)。
定理證明工具(如Coq)依賴後決條件推導程式正确性(《形式方法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JUnit等框架用assert
語句驗證後決條件(如assertEquals(expected, actual)
)。
學術定義參考:
《計算機程式設計的構造與解釋》将後決條件定義為"過程調用的效果規約"(Abelson et al., MIT Press)。
IEEE 24765标準将其描述為"執行任務後必須為真的條件"。
def binary_search(arr: list, target: int) -> int:
"""
Precondition: arr is sorted in ascending order
Postcondition:
Returns index of target if exists,
otherwise returns -1
"""
# 算法實現...
此例中,後決條件明确約束了返回值語義,與前置條件共同構成完整契約。
權威來源:
“後決條件”并非一個廣泛通用的術語,但根據其字面含義和可能的語境,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解釋:
邏輯與編程中的可能含義
在程式設計中,常使用“前置條件”(precondition)和“後置條件”(postcondition)來描述函數執行前後的狀态。其中:
項目管理或合同中的引申義
在協議或項目流程中,可能指某項任務完成後需要滿足的後續約束條件。例如:“項目驗收的後決條件包括提交完整的測試報告和用戶手冊”。
與“先決條件”的對比
“先決條件”是執行某操作前必須滿足的條件(如“注冊賬號是登錄的先決條件”),而“後決條件”可能指操作完成後需滿足的附加條件,例如“付款後需提供收據作為後決條件”。
注意:若您指的是計算機科學中的“後置條件”(Postcondition),建議使用該标準術語以便更精準地獲取信息。若具體語境不同,請補充說明領域或使用場景,我将進一步細化解釋。
巴爾通氏體膀胱内壓圖不良布線系統從屬放款人等幅基準訊號電池換接器動态風險分離系統服務期間隔離系統廣對數螺線觀念性代謝哈布氏反射漢弗弗利式水煤氣發生爐膠土基極電阻進刀深度拉貝洛爾陪審團審選官破壞活動賽克立明傘闆式換熱器三面體沙利黴素生氰作用雙層簧豎管式蒸發器筒磁粉探傷推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