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科勒氏照明法英文解釋翻譯、科勒氏照明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Kohler's method of illumination

分詞翻譯:

科勒氏照明的英語翻譯:

【醫】 Kohler illumination

法的英語翻譯: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專業解析

科勒氏照明法(Köhler Illumination)是顯微光學領域的基礎照明技術,由德國光學工程師奧古斯特·科勒(August Köhler)于1893年提出。該方法通過精确調控光源、聚光鏡和物鏡的配合,實現樣本均勻照明并最大程度減少雜散光幹擾,是當代生物顯微鏡和工業檢測設備的标準配置。

核心原理與技術特點

  1. 雙聚焦系統:光源通過聚光鏡孔徑光闌和視場光闌兩次聚焦,确保照明光線以平行光束穿透樣本,避免光斑不均或眩光(來源:Olympus Microscopy Resource Center)。
  2. 光路分離:将照明光路與成像光路物理隔離,通過聚光鏡組消除光源結構對成像的影響,顯著提升對比度(來源:Zeiss Microscopy University)。
  3. 熱輻射控制:采用場透鏡調節光錐角度,有效分散高亮度光源産生的熱量,保護活體樣本觀測時的生物活性(來源:Springer Handbook of Microscopy)。

操作流程标準化

該技術至今仍是ISO 19056顯微鏡校準标準的基準方法,在病理診斷、納米材料檢測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設計理念被延伸應用于共聚焦顯微鏡、熒光成像系統等現代光學設備開發(來源:Nature Protocols實驗方法庫)。

網絡擴展解釋

科勒氏照明法(Köhler Illumination)是一種廣泛應用于顯微鏡的光學照明技術,由德國科學家奧古斯特·科勒(August Köhler)于1893年提出。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優化光源與樣品的光路設計,實現均勻、無眩光的照明效果,從而提升顯微成像質量。

一、光學原理

  1. 光源散焦成像
    科勒照明通過聚光鏡系統将光源(如燈絲)的像投射到聚光鏡的孔徑光闌平面上,而非直接聚焦在樣品平面。這使得光源的散焦像不會疊加在樣品圖像上,避免了臨界照明(Critical Illumination)中因光源結構(如燈絲紋路)幹擾成像的問題。

  2. 光路共轭設計
    光源的視場光闌(控制照明範圍)和孔徑光闌(控制光錐角度)分别成像于樣品平面和物鏡後焦平面。這種設計确保照明光線以平行光束穿透樣品,減少散射并提高分辨率。

二、結構組成

三、優勢特點

  1. 均勻性:消除照明區域邊緣的亮度衰減。
  2. 熱管理:光源熱焦點遠離樣品,避免高溫損傷。
  3. 靈活控制:通過調節視場光闌和孔徑光闌,可分别優化照明範圍與對比度。

四、應用與操作

科勒照明是現代顯微成像(尤其是顯微攝影)的标準配置。調節步驟通常包括:

  1. 使用10倍物鏡并放置樣品;
  2. 關閉視場光闌,調整聚光鏡高度使其邊緣清晰;
  3. 調節孔徑光闌至物鏡數值孔徑的60-80%。

五、與臨界照明的對比

臨界照明直接将光源像投射到樣品平面,導緻光照不均且易受光源結構幹擾,而科勒照明通過光路分離解決了這些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調節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6、8等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苯叉苯氨藍編碼算術數據波動的駁還不透水的垂直四分之一波長拉線煅石灰額鼻的複式磨蓋後部環化脫氫化學安全限度貨币貶值損失記憶喪失基準語音功率口號作者連二磷酸獵場利用殘餘設備煉制的汽油氯氮平密封遺囑皮帶起重裝置氫硫基三鹼磷酸鎂實在法學派雙肢起重機輸出指示器數值呼叫法塔内部件特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