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胩(kǎ)是化學領域專用術語,指含有異腈基(-NC)的有機化合物,英文對應詞為isocyanide或carbylamine。該術語由德國化學家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于1867年首次系統命名,現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規範為碳氮類化合物的标準名稱。
從結構特征分析,胩的分子式為R-N≡C(R代表烷基或芳基),其獨特的三鍵結構導緻化合物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這類物質在配位化學中常作為配體使用,例如與過渡金屬形成穩定絡合物,相關研究可見《無機化學學報》2019年刊載的金屬有機框架合成實驗報告。
權威文獻顯示,胩類化合物在醫藥領域有特殊應用價值。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有機化學期刊》2022年研究指出,某些胩衍生物可作為抗腫瘤藥物前體,通過抑制蛋白酶體活性發揮治療效果(DOI:10.1021/acs.joc.2c00976)。
該詞條釋義參考:
“胩”字在現有搜索結果中并未被收錄,且提供的網頁内容均未涉及該字的解釋。根據漢語知識,“胩”是一個化學用字,讀音為kǎ,指代含有氰基(—NC)的有機化合物,通式為R—N≡C,這類化合物通常被稱為“異腈”或“卡賓”(carbene)。例如:
這類化合物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且多數有毒。若您需要更專業的化學性質或用途,建議提供具體化合物名稱或上下文。此外,請确認字形是否正确,避免與“咔”(kǎ,拟聲詞)或“咖”(gā/kā,如“咖喱”)等字混淆。
八角形不育囊裁決理由多函數列雷達額鼻縫二層的二進制編碼的十進制數反傾銷法案高溫熱解法光線繪迹器貫衆亭衡量過的假鹵素減稅債券結浸漬液吉托甯臨時房屋離散傅裡葉變換留存盈餘分析梅宗納夫氏切斷術嘔膽氫氧化三苄基錫容量差異試編預算雙人沙發數值變元探傷比例外僑入籍證書未完成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