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勞動力的供給英文解釋翻譯、勞動力的供給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labour supply

分詞翻譯:

勞動力的英語翻譯:

labour force; work force
【經】 labor force; work force

供給的英語翻譯:

provide; supply; purvey; fill; furnish; give; store
【化】 furnish
【醫】 supply
【經】 supplies; supply

專業解析

勞動力的供給(Labor Supply)指在特定時間與市場條件下,勞動者願意并能夠提供的勞動總量。其核心包含意願(willingness)與能力(ability)兩個維度,反映勞動力參與經濟活動的規模與時間投入。以下從經濟學角度詳解其内涵:


一、術語定義與核心要素

  1. 漢語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供給"指"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資、錢財、資料等給需要的人使用";"勞動力"即"人的勞動能力"。合并釋義為: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口為市場提供可支配的勞動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英語對應概念

    Labor Supply 在經濟學中定義為:

    "The total hours worker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work at a given wage rate."

    (在既定工資率下,勞動者願意且能夠工作的總時數。)

    來源:Black, J. Oxford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5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二、經濟學内涵解析

勞動力供給受多重因素影響,形成市場均衡的關鍵變量:

  1. 工資率與替代效應

    工資上升可能激勵勞動者增加工作時間(替代效應),但也可能因收入滿足而減少勞動投入(收入效應)。經典模型表述為:

    $$ L_s = f(W, P, U) $$

    其中 (L_s) 為供給量,(W) 為工資率,(P) 為人口規模,(U) 為非工資福利。

  2. 勞動參與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計算公式為:

    $$ text{參與率} = frac{text{勞動力人口}}{text{適齡工作人口}} times 100% $$

    來源:國際勞工組織(ILO). Key Indicators of the Labour Market. 2019. [可訪問 ilo.org/kilm]

  3. 非經濟因素影響

    • 人口結構:老齡化降低供給彈性(Borjas, Labor Economics, 2020)
    • 政策法規:最低工資、育兒假等改變供給曲線形态
    • 文化偏好:社會對工作-閑暇的價值觀差異(如北歐高福利國家勞動供給特征)

三、權威數據參考

據世界銀行《2023年世界發展報告》:

全球勞動力供給增長已從2000年的1.8%降至2022年的0.5%,主因生育率下降與人口轉型。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面臨"未富先老"的供給收縮挑戰。

來源: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23: Migrants, Refugees, and Societies. [可訪問 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


四、學術理論演進

勞動供給理論曆經三次範式革新:

  1. 新古典模型(Mincer, 1962):工資-工時線性關系
  2. 家庭生産函數(Becker, 1965):引入時間配置與家務勞動
  3. 行為經濟學修正(Chetty et al., 2011):稅收政策中的"粘性預期"效應

    綜合來源:《勞動經濟學手冊》(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Elsevier, 2011.

網絡擴展解釋

勞動力的供給是指在一定市場工資率條件下,勞動者個人或家庭願意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一、構成與分類

  1. 構成主體:主要包括應屆畢業生、複員轉業軍人、待業人員以及在職同行人員等。
  2. 供給分類:
    • 個人供給:基于個體決策的勞動時間提供;
    • 家庭供給:以家庭為單位的勞動參與決策;
    • 社會供給:國家或地區整體的勞動力資源總量。

二、影響因素

  1. 自然因素:

    • 人口規模、年齡結構直接影響潛在勞動力數量(如年輕人口比例高則供給充足);
    • 勞動者個人健康狀況也會限制供給能力。
  2. 經濟因素:

    • 工資水平:通過替代效應(工資上漲促使增加勞動時間)和收入效應(工資上漲減少勞動需求)共同作用;
    • 經濟周期波動(如衰退期勞動力供給可能增加)。
  3. 社會制度與政策:

    • 教育制度提升勞動力素質,社保政策影響勞動參與意願;
    • 就業政策(如鼓勵靈活就業)改變供給結構。

三、供給彈性

計算公式:
$$ E_s = frac{Delta Q / Q}{Delta P / P} = frac{P}{Q} cdot frac{Delta Q}{Delta P} $$
其中,$E_s$為供給彈性,$Delta Q/Q$為供給量變動百分比,$Delta P/P$為價格(工資率)變動百分比。

彈性類型:

四、内部與外部供給

企業勞動力供給分為:

五、宏觀衡量指标

以上内容綜合了經濟學理論與政策實踐,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案例或數據,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分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愛爾蘭保存選項報告的吡硫醇操作數令牌擔架丁二酰氨動物樹脂多分散性法律保護風濕性頸椎骨周炎酚紗布滾圓合砂機磺胺吡唑檢驗和假異構體經濟結構勒福爾氏骨折路那磷鉀肥蠻橫帽商袂瓦龍酸飄渺的皮耳茨氏征前綴方案燒完舌骨上三角縮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