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福爾氏骨折英文解釋翻譯、勒福爾氏骨折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Le Fort's fracture; Le fracture
分詞翻譯:
勒的英語翻譯:
rein in; tie sth. tight
【醫】 lux; meter candle
福的英語翻譯:
blessing; good fortune
爾的英語翻譯:
like so; you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骨折的英語翻譯:
fracture
【化】 fracture
【醫】 cataclasis; catagma; fracture
專業解析
勒福爾氏骨折(Le Fort Fracture)是指上颌骨(maxilla)及其相連結構因外力作用發生的特定類型的骨折線模式。該分類由法國外科醫生勒内·勒福爾(René Le Fort)于1901年通過屍體實驗研究提出,是描述中面部骨折的經典和重要分型系統。根據骨折線的位置和走向,勒福爾骨折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
勒福爾Ⅰ型骨折(水平骨折)
- 描述:骨折線呈水平走向,大緻平行于咬合平面。它從梨狀孔(nasal piriform aperture)下部開始,水平向後延伸,經過上颌窦(maxillary sinus)下方、顴牙槽嵴(zygomaticoalveolar crest),最後終止于翼突(pterygoid plates)下部。
- 影響範圍:主要累及上颌牙槽突(alveolar process of maxilla)、硬腭(hard palate)及部分上颌窦壁。骨折塊(包含牙齒和硬腭)作為一個整體可發生移動。
- 臨床表現:上颌骨下部活動度增加(牙齒和硬腭可整體移動),咬合關系紊亂(malocclusion),可能伴有口鼻出血。
-
勒福爾Ⅱ型骨折(錐形骨折或上颌骨中段骨折)
- 描述:骨折線呈錐形或金字塔形。通常起自鼻骨(nasal bones)或鼻颌縫(nasomaxillary suture),斜向下外方延伸,經過淚骨(lacrimal bones)、眶内側壁(medial orbital wall)、眶底(orbital floor)至眶下緣(infraorbital rim)和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然後繼續向下外,經過顴上颌縫(zygomaticomaxillary suture),再向後延伸至上颌結節(maxillary tuberosity)和翼突(pterygoid plates)。
- 影響範圍:累及鼻骨、上颌骨額突(frontal process of maxilla)、淚骨、眶底内側部和下部、部分顴骨(zygoma)以及上颌窦前壁和側壁。骨折塊包括鼻骨、上颌骨大部分和部分眶内容物。
- 臨床表現:整個中面部(包括鼻梁)可活動,面部中部扁平或變長(“dish face” deformity),眶周瘀斑(“熊貓眼”征),結膜下出血,複視(diplopia),鼻出血,腦脊液鼻漏(如果累及篩闆),咬合紊亂。
-
勒福爾Ⅲ型骨折(顱面分離骨折)
- 描述:骨折線位置最高,導緻中面部骨骼與顱底完全分離。骨折線起自鼻額縫(nasofrontal suture),水平向後延伸,經篩骨(ethmoid bone)、眶内側壁、眶底(orbital floor)至眶下裂(inferior orbital fissure),然後繼續向外經顴額縫(zygomaticofrontal suture)、顴弓(zygomatic arch),最後向後終止于蝶骨翼突(sphenoid pterygoid plates)。
- 影響範圍:累及顴骨、上颌骨、鼻骨、淚骨、篩骨、蝶骨翼突等,使整個面中1/3部分(包括顴骨)與顱底分離。
- 臨床表現:整個面中部(包括顴骨)異常活動度,面部明顯拉長、扁平畸形,眶距增寬(telecanthus),嚴重的眶周水腫和瘀斑,複視,腦脊液鼻漏或耳漏,咬合紊亂(開合)。
臨床意義:
勒福爾骨折分型對于診斷中面部骨折、理解損傷機制、評估損傷嚴重程度、制定手術方案(如複位和固定順序)以及預測預後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實際臨床中,患者可能表現為單側骨折、雙側不對稱骨折或不同類型骨折的組合(如一側Ⅱ型另一側Ⅲ型)。
權威來源參考:
- PubMed Central (PMC) - 一篇關于面部骨折評估與管理的綜述文章,詳細描述了Le Fort骨折的分類、解剖基礎和臨床特征。 (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 臨床指南或創傷相關文獻中常引用Le Fort分型作為中面部骨折的标準描述。 (來源: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StatPearls [Internet] - 一個提供即時更新的醫學教育資源的平台,其關于面部骨折的條目中詳細闡述了Le Fort骨折的類型、診斷和治療。 (來源:StatPearls Publishing)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基于醫學常識對“勒福爾氏骨折”(Le Fort骨折)進行解釋:
勒福爾氏骨折(Le Fort Fracture) 是上颌骨骨折的一種分類,由法國外科醫生René Le Fort于1901年提出,根據骨折線的位置分為三型:
-
Le Fort I型(水平骨折)
骨折線位于上颌骨下部,橫貫牙槽突和鼻中隔,導緻上颌牙槽骨與面骨分離,表現為牙齒松動、咬合錯位。
-
Le Fort II型(錐形骨折)
骨折線從鼻骨延伸至眼眶内側壁和顴骨,形成錐形骨塊。典型症狀包括面部腫脹、鼻梁塌陷、複視(因眼眶損傷)。
-
Le Fort III型(顱面分離)
骨折線橫跨顴弓、眼眶外側壁及顱底,導緻面中部骨骼與顱骨完全分離,可能伴隨腦脊液漏、嚴重面部畸形及視力障礙。
臨床特點:
- 多由高能量外傷(如車禍、高處墜落)引起
- 常見面部腫脹、鼻出血、咬合異常
- 需通過CT掃描明确骨折範圍
治療原則:
- 穩定生命體征(優先處理氣道、出血等急症)
- 手術複位固定(钛闆、螺釘内固定術)
- 後期可能需要正畸或整形修複
注:由于未檢索到最新文獻,建議通過醫學數據庫(如PubMed)獲取權威指南或影像圖譜。若涉及具體病例,請及時就醫評估。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