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fraorbital points
the socket of eye
【醫】 arcula; frame; orbit; orbita
below; descend; down; give birth to; give in; go to; leave off; lower; next
take
【醫】 cata-; hyp-; infra-; kat-; sub-
a little; dot; drop; feature; particle; point; spot
【計】 distributing point; dot; PT
【醫】 point; puncta; punctum; spot
【經】 point; pt
眶下點(Infraorbital Point)是顱面部測量學和人體解剖學中的一個重要标志點,具有明确的定義和應用價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解剖學定義
眶下點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位于顴骨與上颌骨交界處。該點在顱骨正面觀中位于眼眶下壁中點的垂直下方,通常對應瞳孔中線位置。在活體體表投影中,位于眶下緣中點下方約0.5-1cm處(《格雷解剖學》第42版)。
英文對應術語
标準英文術語為Infraorbital Point(縮寫:IO),亦稱為 Infraorbital Margin Midpoint。該術語被收錄于國際解剖學術語(Terminologia Anatomica, TA)編碼 A02.1.00.085。
神經血管定位
眶下點深層為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是眶下神經及血管束穿出部位。臨床常用于局部麻醉(如眶下神經阻滞術)和颌面外科手術定位(《口腔解剖學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
顱面測量基準
在人類學與正畸學中,眶下點是顱面測量的關鍵标志:
《Terminologia Anatomica》(國際解剖學标準術語)
定義:"The lowest point on the inferior margin of the orbit in the midpupillary line"(瞳孔中線對應的眶下緣最低點)。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解剖學卷》
描述:"眶下緣中點處的骨性标志,是面部垂直距離測量的重要參考點"。
《人體測量方法》(國家技術規範 GB/T 5703-2010)
明确将眶下點作為頭面部測量的23個基礎測點之一,用于面寬、眶距等指标采集。
注:因文本限制無法展示圖像,建議參考以下權威圖譜:
術語溯源
"眶下點"的命名符合解剖學術語構詞規則:"眶"(Orbita)指解剖部位,"下"(Infra-)表方位,"點"(Point)為測量标志。其拉丁文名稱為 Punctum infraorbitale,英文标準譯名由國際解剖學聯合會(IFAA)統一規範。
眶下點(Infraorbital point)是解剖學及人類學中用于面部測量的重要骨性标志點,具體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該點位于面部中線兩側,通常作為顱面測量的基準之一,用于分析面部比例、骨骼結構或進行醫學評估(如正颌手術規劃、法醫面部重建等)。
需注意與鄰近的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區分,後者是位于眶下點下方約5-10毫米的孔洞,内有眶下神經和血管通過,與感覺功能相關。而眶下點本身僅為骨性結構的定位标記,不涉及生理功能。在臨床應用中,醫生或研究者可通過觸診或影像學手段(如CT)定位此點,輔助診斷或研究。
暗視覺安息香樹膠八字腳的标準齒形錯登帳等内聚溫度風險評價分級錯誤高級通信功能管理工作站刮軟機股份讓與後天反射胫跗的基體油膏開拓者連接插頭鄰苯二甲酸二苄酯美國決策學學會坡度角葡基酰脲清除雜質染色檢尿法熱性發熱沈香油藤黃八疊球菌替代的,錯位的脫産培訓妥盧香脂彎彎曲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