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infraorbital points
the socket of eye
【医】 arcula; frame; orbit; orbita
below; descend; down; give birth to; give in; go to; leave off; lower; next
take
【医】 cata-; hyp-; infra-; kat-; sub-
a little; dot; drop; feature; particle; point; spot
【计】 distributing point; dot; PT
【医】 point; puncta; punctum; spot
【经】 point; pt
眶下点(Infraorbital Point)是颅面部测量学和人体解剖学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点,具有明确的定义和应用价值。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解剖学定义
眶下点指眼眶下缘的最低点,位于颧骨与上颌骨交界处。该点在颅骨正面观中位于眼眶下壁中点的垂直下方,通常对应瞳孔中线位置。在活体体表投影中,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1cm处(《格雷解剖学》第42版)。
英文对应术语
标准英文术语为Infraorbital Point(缩写:IO),亦称为 Infraorbital Margin Midpoint。该术语被收录于国际解剖学术语(Terminologia Anatomica, TA)编码 A02.1.00.085。
神经血管定位
眶下点深层为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是眶下神经及血管束穿出部位。临床常用于局部麻醉(如眶下神经阻滞术)和颌面外科手术定位(《口腔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颅面测量基准
在人类学与正畸学中,眶下点是颅面测量的关键标志:
《Terminologia Anatomica》(国际解剖学标准术语)
定义:"The lowest point on the inferior margin of the orbit in the midpupillary line"(瞳孔中线对应的眶下缘最低点)。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卷》
描述:"眶下缘中点处的骨性标志,是面部垂直距离测量的重要参考点"。
《人体测量方法》(国家技术规范 GB/T 5703-2010)
明确将眶下点作为头面部测量的23个基础测点之一,用于面宽、眶距等指标采集。
注:因文本限制无法展示图像,建议参考以下权威图谱:
术语溯源
"眶下点"的命名符合解剖学术语构词规则:"眶"(Orbita)指解剖部位,"下"(Infra-)表方位,"点"(Point)为测量标志。其拉丁文名称为 Punctum infraorbitale,英文标准译名由国际解剖学联合会(IFAA)统一规范。
眶下点(Infraorbital point)是解剖学及人类学中用于面部测量的重要骨性标志点,具体指眼眶下缘的最低点。该点位于面部中线两侧,通常作为颅面测量的基准之一,用于分析面部比例、骨骼结构或进行医学评估(如正颌手术规划、法医面部重建等)。
需注意与邻近的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区分,后者是位于眶下点下方约5-10毫米的孔洞,内有眶下神经和血管通过,与感觉功能相关。而眶下点本身仅为骨性结构的定位标记,不涉及生理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医生或研究者可通过触诊或影像学手段(如CT)定位此点,辅助诊断或研究。
超同步讯号迟钝谵妄赤藓糖醇酐创建倒错性光反射电荷静电单位电子给-受体底节锇酸盐腹腔膨大光管股的喊价河霉素假软骨的空白人寿保险单空运发运业者扩音听诊器连续重复同一操作吕弗勒氏嗜曙红白细胞综合征蛮勇的赔偿法平滑数据燃点三十酸瑟瑟声审理通知替派维持你方的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