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microprogrammable architecture
【計】 microprogram control
frame; structure;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fabric; mechanism
【計】 frame work
【醫】 constitution; formatio; format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tcxture
微程式控制結構(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是一種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的設計方法,通過存儲在控制存儲器中的微指令序列來實現指令集的解釋和執行。該結構将複雜的硬件控制邏輯轉化為可編程的軟件層,其核心特征包括:
基本定義與組成 微程式控制結構由微指令(Microinstruction)和控制存儲器(Control Memory)構成。每個微指令對應一組控制信號,用于驅動CPU内部功能單元(如ALU、寄存器等)的操作。其英文術語中,微程式(Microprogram)指代存儲在控制存儲器中的二進制代碼序列,而控制存儲器通常采用ROM或可寫入的PROM實現。
工作原理 當CPU執行機器指令時,微程式控制器會通過地址映射邏輯将操作碼轉換為微程式入口地址,隨後按序讀取并執行微指令。例如,執行"ADD"指令可能涉及:取操作數→ALU運算→寫回結果等微操作步驟。該過程通過微程式計數器(μPC)實現順序控制,并通過條件分支支持複雜指令流程。
技術演進 英國計算機科學家Maurice Wilkes于1951年首次提出微編程概念(參見《The Best Way to Design an Automatic Computing Machine》),早期應用于IBM 360系列大型機。現代處理器雖多采用硬連線控制,但微程式技術仍在GPU指令集擴展和複雜指令解碼中發揮作用。
設計優勢
該結構的局限性在于微指令執行速度低于硬連線控制,因此現代高性能處理器通常采用混合控制方案。如需進一步了解微程式時序邏輯,可參考IEEE Xplore數據庫收錄的《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第5版(Patterson & Hennessy, 2017)中的控制單元設計章節。
微程式控制結構是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中控制單元的一種設計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存儲的微指令序列來控制指令執行流程。以下從五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原理 微程式控制将機器指令的執行分解為更細粒度的微操作(如寄存器傳輸、ALU運算控制等),這些微操作被編碼為微指令,存儲在控制存儲器(CM)中。每條機器指令對應一組有序的微指令,稱為微程式。
核心組件
執行流程
取機器指令 → 譯碼生成微程式入口地址 → 從CM讀取首條微指令 →
發出控制信號 → 計算下條微地址 → 循環直至微程式結束
設計特點
性能比較 | 特性| 微程式控制 | 硬布線控制 | |------------|------------------|---------------| | 速度| 較慢(需訪問CM) | 更快| | 靈活性| 高(可修改微碼) | 固定電路| | 實現複雜度| 低 | 高(需邏輯設計)| | 典型應用| CISC處理器 | RISC處理器|
該結構由Maurice Wilkes于1951年提出,現代處理器中常采用混合控制方案:關鍵路徑用硬布線控制保證性能,複雜操作用微程式實現。隨着可編程邏輯器件發展,部分新型處理器采用動态微代碼更新技術實現指令集擴展。
愛好包膜肥料邊際生産收益标準評定波坦氏吸引器博弈機不比纏繩筒稱快抽象自動機理論醇溶膠到達口鼓索神經管哈弗氏腔氦化汞交貨基點角膜痛結核菌素鼻反應可撤銷面向機器的程式設計系統強韌的求援熱固性塑料任何凝膠沙門氏菌引起的神經根痛滲漉器雙頭畸胎提姆氏綜合征脫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