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十二指腸鈎蟲英文解釋翻譯、十二指腸鈎蟲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Ancylostoma duodenale; Dochmius duodenalis; European hookworm
old-world hookworm; Sclerostoma duodenale; Strongylus duodenalis

分詞翻譯:

十二指腸的英語翻譯:

duodenum
【醫】 dodecadactylon; duodeno-; duodenun

鈎蟲的英語翻譯:

hookworm
【醫】 anchylostomum; hookworm

專業解析

十二指腸鈎蟲(Ancylostoma duodenale) 是一種寄生于人體小腸(尤其是十二指腸)的線蟲寄生蟲,是導緻鈎蟲病(Ancylostomiasis)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病原學特征

  1. 形态學

    成蟲呈細長圓柱形,長約1厘米,活體呈淡紅色(因吸血所緻)。口腔發達,内有2對銳利的鈎狀齒,是其附着于宿主腸黏膜并吸血的主要結構特征。雄蟲尾部具有交合傘。

  2. 生活史

    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在溫暖潮濕土壤中孵化為杆狀蚴→經蛻皮發育為絲狀蚴(感染期幼蟲)→通過皮膚侵入人體→經血液循環至肺→穿過肺泡→經氣管吞咽入小腸發育為成蟲。全程約5-6周。


二、緻病機制與臨床表現

  1. 幼蟲緻病

    絲狀蚴侵入皮膚可緻“鈎蚴性皮炎”(局部瘙癢、紅斑),移行至肺部可能引起咳嗽、血痰等呼吸道症狀。

  2. 成蟲緻病

    • 消化道損傷:鈎齒咬附腸黏膜,造成出血、潰瘍(每日每條成蟲吸血量約0.2ml)。
    • 慢性失血性貧血:長期感染導緻鐵與蛋白質持續丢失,引發缺鐵性貧血,嚴重者出現面色蒼白、乏力、異食癖。
    • 營養不良:腸黏膜損傷影響營養吸收,兒童可緻發育遲緩。

三、流行病學與診斷

  1. 流行區域

    主要分布于溫暖潮濕的亞洲、非洲及南美洲農村地區,與使用未處理人糞施肥、赤足耕作等習慣相關。

  2. 診斷方法

    • 糞便檢查:鏡檢找蟲卵(橢圓形,無色透明,内含2-8個卵細胞)。
    • 潛血試驗:陽性提示腸道出血。
    • 血常規: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表現。

四、防治措施

  1. 治療藥物

    阿苯達唑(400mg單劑口服)或甲苯咪唑(100mg Bid×3天)為一線驅蟲藥,重度貧血需補鐵治療。

  2. 預防策略

    • 改善衛生設施:推廣廁所建設,避免糞便污染土壤。
    • 個人防護:耕作時穿鞋,避免皮膚接觸疫土。
    • 健康教育:普及鈎蟲傳播知識,定期高危人群驅蟲。

權威參考資料

為符合原則,建議引用以下機構的研究:

  1. 世界衛生組織(WHO):鈎蟲病防治指南 [來源:WHO官網]
  2. 美國疾控中心(CDC):寄生蟲病數據庫 [來源:CDC官網]
  3.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鈎蟲緻病機制研究 [來源:NEJM]
  4.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流行病學調查數據 [來源:中華醫學會期刊]

注:實際引用時請替換為具體文獻鍊接或DOI號,此處僅标注來源機構。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指腸鈎蟲(學名:Ancylostoma duodenale)是一種寄生在人體小腸的線蟲,屬于鈎口科鈎口線蟲屬,是引起鈎蟲病的主要病原體之一。以下從形态特征、生活史、緻病機制及防治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形态特征

  1. 成蟲形态

    • 體長約1厘米,圓柱形,活體呈肉紅色,死後乳白色。
    • 頭部特征:口囊呈扁卵圓形,腹側有2對鈎齒,外齒較大,背側中央有半圓形深凹,頭部向背側彎曲呈“C”形。
    • 尾部特征:雄蟲末端膨大成交合傘,雌蟲尾部圓錐狀。
  2. 幼蟲階段

    • 杆狀蚴:體壁透明,分兩期,第一期約0.23-0.4mm,第二期約0.4mm。
    • 絲狀蚴(感染期蚴):長約0.5-0.7mm,口腔封閉,具口矛結構,體表覆蓋保護性鞘膜。

二、生活史與感染途徑

  1. 感染階段

    • 絲狀蚴通過皮膚接觸(如赤腳接觸污染土壤)侵入人體,脫去鞘膜後進入血液循環。
    • 幼蟲經肺部移行至咽部,最終到達小腸發育為成蟲。
  2. 寄生部位

    • 成蟲主要寄生在小腸上段,以鈎齒咬附腸黏膜,吸食血液和淋巴液。

三、緻病機制與症狀

  1. 幼蟲階段危害

    • 皮膚損害:絲狀蚴侵入皮膚引起局部丘疹、水疱(鈎蚴性皮炎)。
    • 肺部症狀:幼蟲移行至肺部可導緻咳嗽、哮喘或肺炎。
  2. 成蟲階段危害

    • 慢性失血與貧血:成蟲分泌抗凝物質,導緻腸黏膜滲血,長期感染引發缺鐵性貧血。
    • 消化道症狀:腹痛、腹瀉、食欲減退及營養不良。
    • 嚴重并發症:兒童可能出現發育障礙,成人勞動能力下降。

四、診斷與防治

  1. 診斷方法

    • 糞便檢查:通過顯微鏡檢測蟲卵(無色透明,含2-8個細胞)。
  2. 治療藥物

    • 首選阿苯達唑(廣譜驅蟲藥),輔以鐵劑和營養支持。
  3. 預防措施

    • 避免赤腳接觸可能污染的土壤或水源。
    • 改善衛生條件,加強糞便管理。

五、與其他鈎蟲的區别

十二指腸鈎蟲與美洲鈎蟲(Necator americanus)是主要的人體寄生鈎蟲,兩者蟲卵形态相似,但成蟲口囊結構不同(美洲鈎蟲無鈎齒,僅具切闆)。


十二指腸鈎蟲通過皮膚感染,引發貧血和消化道症狀,需結合病原學檢查和驅蟲治療。預防重點在于切斷傳播途徑。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藥物用法或流行病學數據,可參考醫學文獻或臨床指南。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技術規程背核鞭節标識符說明觸發拂掠電子檢驗器浮石粉苟同交付數量紀律強制機械傾角均衡因子空氣泵老年的冷擠制法瘘管樣的馬馬虎虎貿易額密勒代碼牡荊堿皮瘍真菌的氰甲酸侵略行為色譜條酸提取屠戮外國通貨未售出的萎縮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