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十二指肠钩虫英文解释翻译、十二指肠钩虫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Ancylostoma duodenale; Dochmius duodenalis; European hookworm
old-world hookworm; Sclerostoma duodenale; Strongylus duodenalis

分词翻译:

十二指肠的英语翻译:

duodenum
【医】 dodecadactylon; duodeno-; duodenun

钩虫的英语翻译:

hookworm
【医】 anchylostomum; hookworm

专业解析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是一种寄生于人体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的线虫寄生虫,是导致钩虫病(Ancylostomiasi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病原学特征

  1. 形态学

    成虫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厘米,活体呈淡红色(因吸血所致)。口腔发达,内有2对锐利的钩状齿,是其附着于宿主肠黏膜并吸血的主要结构特征。雄虫尾部具有交合伞。

  2. 生活史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土壤中孵化为杆状蚴→经蜕皮发育为丝状蚴(感染期幼虫)→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至肺→穿过肺泡→经气管吞咽入小肠发育为成虫。全程约5-6周。


二、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1. 幼虫致病

    丝状蚴侵入皮肤可致“钩蚴性皮炎”(局部瘙痒、红斑),移行至肺部可能引起咳嗽、血痰等呼吸道症状。

  2. 成虫致病

    • 消化道损伤:钩齿咬附肠黏膜,造成出血、溃疡(每日每条成虫吸血量约0.2ml)。
    • 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感染导致铁与蛋白质持续丢失,引发缺铁性贫血,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异食癖。
    • 营养不良:肠黏膜损伤影响营养吸收,儿童可致发育迟缓。

三、流行病学与诊断

  1. 流行区域

    主要分布于温暖潮湿的亚洲、非洲及南美洲农村地区,与使用未处理人粪施肥、赤足耕作等习惯相关。

  2. 诊断方法

    • 粪便检查:镜检找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内含2-8个卵细胞)。
    • 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出血。
    • 血常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表现。

四、防治措施

  1. 治疗药物

    阿苯达唑(400mg单剂口服)或甲苯咪唑(100mg Bid×3天)为一线驱虫药,重度贫血需补铁治疗。

  2. 预防策略

    • 改善卫生设施:推广厕所建设,避免粪便污染土壤。
    • 个人防护:耕作时穿鞋,避免皮肤接触疫土。
    • 健康教育:普及钩虫传播知识,定期高危人群驱虫。

权威参考资料

为符合原则,建议引用以下机构的研究:

  1. 世界卫生组织(WHO):钩虫病防治指南 [来源:WHO官网]
  2. 美国疾控中心(CDC):寄生虫病数据库 [来源:CDC官网]
  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钩虫致病机制研究 [来源:NEJM]
  4.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来源:中华医学会期刊]

注:实际引用时请替换为具体文献链接或DOI号,此处仅标注来源机构。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二指肠钩虫(学名:Ancylostoma duodenale)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的线虫,属于钩口科钩口线虫属,是引起钩虫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以下从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机制及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形态特征

  1. 成虫形态

    • 体长约1厘米,圆柱形,活体呈肉红色,死后乳白色。
    • 头部特征:口囊呈扁卵圆形,腹侧有2对钩齿,外齿较大,背侧中央有半圆形深凹,头部向背侧弯曲呈“C”形。
    • 尾部特征: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圆锥状。
  2. 幼虫阶段

    • 杆状蚴:体壁透明,分两期,第一期约0.23-0.4mm,第二期约0.4mm。
    • 丝状蚴(感染期蚴):长约0.5-0.7mm,口腔封闭,具口矛结构,体表覆盖保护性鞘膜。

二、生活史与感染途径

  1. 感染阶段

    • 丝状蚴通过皮肤接触(如赤脚接触污染土壤)侵入人体,脱去鞘膜后进入血液循环。
    • 幼虫经肺部移行至咽部,最终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
  2. 寄生部位

    • 成虫主要寄生在小肠上段,以钩齿咬附肠黏膜,吸食血液和淋巴液。

三、致病机制与症状

  1. 幼虫阶段危害

    • 皮肤损害:丝状蚴侵入皮肤引起局部丘疹、水疱(钩蚴性皮炎)。
    • 肺部症状:幼虫移行至肺部可导致咳嗽、哮喘或肺炎。
  2. 成虫阶段危害

    • 慢性失血与贫血:成虫分泌抗凝物质,导致肠黏膜渗血,长期感染引发缺铁性贫血。
    •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及营养不良。
    • 严重并发症:儿童可能出现发育障碍,成人劳动能力下降。

四、诊断与防治

  1. 诊断方法

    • 粪便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测虫卵(无色透明,含2-8个细胞)。
  2. 治疗药物

    • 首选阿苯达唑(广谱驱虫药),辅以铁剂和营养支持。
  3. 预防措施

    • 避免赤脚接触可能污染的土壤或水源。
    • 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粪便管理。

五、与其他钩虫的区别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是主要的人体寄生钩虫,两者虫卵形态相似,但成虫口囊结构不同(美洲钩虫无钩齿,仅具切板)。


十二指肠钩虫通过皮肤感染,引发贫血和消化道症状,需结合病原学检查和驱虫治疗。预防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药物用法或流行病学数据,可参考医学文献或临床指南。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