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代碼英文解釋翻譯、密勒代碼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電】 miller code
分詞翻譯:
密的英語翻譯:
close; dense; intimate; meticulous; secret; thick
勒的英語翻譯:
rein in; tie sth. tight
【醫】 lux; meter candle
代碼的英語翻譯:
word
【計】 code
【經】 code
專業解析
密勒代碼(Miller Code),又稱延遲調制碼(Delay Modulation),是一種重要的數字線路編碼技術,主要用于數字通信和數據存儲系統,其核心特點是通過信號跳變來表示二進制數據,并具備良好的自同步能力。
1. 編碼原理與基本規則
密勒碼的編碼規則基于對原始非歸零(NRZ)碼的特定變換:
- 比特"1":在比特周期中點位置發生一次電平跳變(從高到低或從低到高)。
- 連續比特"0":在比特周期起始位置發生一次電平跳變。但單個比特"0":在比特周期起始位置發生跳變後,在周期中點不發生跳變。
這種規則确保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長時間不變的電平,從而有利于接收端提取時鐘信號進行同步。其編碼過程可以看作是對差分曼徹斯特碼的一種改進或變體。
2. 關鍵特性與優勢
相較于其他線路編碼(如NRZ、曼徹斯特碼),密勒碼具有以下顯著優勢:
- 強大的自同步能力:每個比特單元内至少包含一次電平跳變(單個"0"在邊界跳變,"1"在中點跳變),連續的"0"也會在邊界跳變,這為接收端恢複時鐘信號提供了充足的跳變沿,确保可靠的同步。
- 帶寬效率較高:與曼徹斯特碼(每個比特必定有一次中點跳變)相比,密勒碼在傳輸連續"0"時,跳變僅發生在比特邊界而非每個比特中點,因此其最高基波頻率約為曼徹斯特碼的一半,占用帶寬更窄,頻譜效率更高。
- 無直流分量:電平跳變的特性使得信號的平均直流分量為零,適合通過變壓器耦合的傳輸線路或需要阻隔直流的信道。
- 檢錯能力:違反編碼規則的信號(如單個"0"的比特中點出現跳變)可被檢測為傳輸錯誤。
3. 主要應用領域
密勒碼因其優異的自同步性能和帶寬效率,被廣泛應用于:
- 射頻識别(RFID):是ISO/IEC 15693标準(用于高頻HF RFID,如13.56 MHz)中規定的下行鍊路(讀寫器到标籤)編碼方式之一。标籤通過檢測讀寫器信號的跳變沿來同步并解碼指令和數據。
- 磁記錄系統:早期計算機磁帶機和部分磁盤存儲系統曾采用密勒碼或其變種(如改進密勒碼、Miller squared code)進行數據編碼,利用其跳變特性表示數據位和提供定時信息。
- 光通信與遙測:在某些需要高抗噪性和可靠同步的低速數據鍊路中也有應用。
4. 與相關編碼的對比
- 與曼徹斯特碼:曼徹斯特碼每個比特位中間必定跳變("1"=低到高,"0"=高到低),同步能力最強但帶寬最寬。密勒碼通過減少連續"0"時的中點跳變次數,在保持良好同步能力的同時降低了帶寬需求。
- 與NRZ碼:NRZ碼(如NRZ-L)沒有跳變則無同步信息,且存在直流分量問題。密勒碼克服了這兩個主要缺點。
- 與差分曼徹斯特碼:差分曼徹斯特碼的比特"0"在起始點跳變,"1"不跳變(或相反,取決于約定),且每個比特中點必定跳變。密勒碼的跳變規則(特别是對單個"0"的處理)與之不同,且中點跳變并非總是發生。
權威參考來源:
- TutorialsPoint - Line Codes:清晰解釋了密勒碼的編碼規則、波形示例及其優缺點。
- Wikipedia - Miller encoding:提供密勒碼的技術細節、頻譜特性分析以及與曼徹斯特碼的對比。
- RFID Journal & ISO Standards Documentation:明确說明密勒碼在ISO/IEC 15693 RFID标準中的具體應用。
- 經典通信教材:如《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by William Stallings,《Digital Communications》by John G. Proakis等,線上數據庫如IEEE Xplore或ScienceDirect中可查閱相關章節對線路編碼(包括密勒碼)的系統性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密勒碼(Miller碼),又稱延遲調制碼,是一種改進的雙相碼,主要用于數據傳輸中嵌入時鐘信息并提高抗幹擾能力。其編碼規則和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密勒碼通過電平躍變表示數據,屬于變形雙相碼。其核心特點是:
- 時鐘同步:通過碼元中心或邊界的躍變攜帶時鐘信息;
- 抗幹擾性:相比普通雙相碼,減少了躍變次數,降低誤碼率。
二、編碼規則
-
符號“1”的編碼
- 在碼元中心點發生電平躍變(如“01”或“10”),但起始邊界不躍變。
- 若前一個碼元是“1”,則沿用相同編碼;若前一個碼元是“0”,則根據前序“0”的編碼選擇躍變方式(例如前序“0”為“00”時,“1”編碼為“01”)。
-
符號“0”的編碼
- 單個“0”:保持與前一個碼元相同的電平,碼元中間和邊界均不躍變(如“00”或“11”)。
- 連續“0”:在相鄰“0”的邊界處發生躍變(如“00”與“11”交替出現)。
三、特點與優勢
- 抗幹擾能力:通過減少躍變次數降低噪聲影響;
- 時鐘恢複:躍變點隱含時鐘信號,接收端可同步解碼;
- 應用場景:常見于非接觸式存儲卡(如RFID标籤)。
四、示例說明
- 輸入序列:1 0 1 0 0
- 編碼過程(假設初始電平為高):
- “1” → 中心躍變為“01”
- “0” → 保持電平為“00”
- “1” → 根據前序“0”編碼為“01”
- “0” → 單個“0”保持為“00”
- “0” → 連續“0”邊界躍變為“11”
五、參考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阿片酊層流翼面赤糖糊大部地方預審法官遞減費用折舊法二苯并-18-冠醚-6非上市證券分布式安全系統浮漂感覺性管口後的股息累計股本間接沖洗法兼用法境淨化油緊縮率技術輸出脊髓空洞症性感覺分離抗流圈輸入濾波器空氣冷卻式螺蛋白酶偶極非質子溶劑契約地缺口抗拉強度上升角嗜酸染色質死活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