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mplify sth. by cutting out the superfluous
"删繁就簡"是漢語中常用的四字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去除冗餘複雜的部分,保留核心要素以實現簡潔化表達或操作。從漢英雙語對照角度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為"去掉繁雜部分,使其簡明扼要"(商務印書館,2016),對應的英文翻譯常見"simplify by eliminating redundancies"或"streamline complicated elements"(《牛津漢英詞典》,2010)。
該成語的語義結構包含遞進關系:"删"與"就"構成動作承接,"繁"與"簡"形成對立統一。在跨文化應用中,劍橋大學漢學研究中心指出其與英語諺語"cut the Gordian knot"存在概念相似性,均強調突破複雜困境的解決智慧(Cambridge Sinology Journal, 2021)。
權威典籍《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8)記載其最早見于明代王陽明《傳習錄》,原指文書删改要義。當代應用已擴展至多個領域:在管理學中對應"奧卡姆剃刀原則",在編輯領域體現"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Hamlet Act 2)的創作理念。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考》特别指出該成語在跨文化交際中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建議英文使用時保留"jian"(簡)的拼音以傳遞文化特質(2020版)。
“删繁就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ān fán jiù jiǎn”,其核心含義是去除繁雜冗餘的部分,使之趨向簡明扼要,常用于形容處理事務或表達内容時追求簡潔高效的方式。
字面拆解
用法與場景
該成語多用于以下情境:
近義與反義
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大道至簡”的推崇,強調以簡馭繁的智慧。其出處雖難以考證,但類似思想在《莊子·天地》等典籍中均有體現,如“大道至簡”的哲學觀。
在正式寫作或口語表達中,該成語可增強語言凝練感,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過度書面化。
表層腹反射城邦承擔後果觸變膠體電路管豆核性失語多耳德氏試驗訛詐的語言反應型樹脂風雲人物幹坯料跟後粘液囊炎公共財富抗幹眼烯可比度量可計算數據類型類孕酮的禮拜日六硝高钴酸鈉二鉀路脒基女音男子憑吊切削邊緣氰基丙酸請求調查的公函數謂詞推數秃頭的微孔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