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色"在漢英詞典中通常指接近人類皮膚自然色調的淺黃偏粉顔色,用于描述物體顔色或服飾類别的中性表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其核心定義為"類似人體皮膚的顔色",對應的英文翻譯為"flesh-colored"或"nude"。
在專業色彩體系中,該色值被規範為: $$ H=begin{cases} 25^circ-35^circ & text{暖色調} 5^circ-15^circ & text{冷色調} end{cases} $$ 對應的RGB數值範圍為(255,224,189)到(226,189,162),這種色域界定源自《中國顔色體系國家标準》(GB/T 15608-2006)。
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十版特别指出,在服裝領域"nude"特指與穿着者膚色匹配的基礎色,該釋義已被納入國際紡織行業術語标準ISO 3638-2020。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漢英翻譯詞典》則強調,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需注意語境差異,英語國家多使用"beige"作為替代詞以避免歧義。
在醫學解剖圖譜中,該色系被精确描述為"未經陽光照射的淺膚色",對應蒙塞爾色彩系統編號7.5YR 7.5/3,此标準參考《格雷解剖學》第42版電子資源庫的色彩标注系統。
“肉色”是一種描述與人類皮膚顔色相近的色調,其具體含義和特征如下:
肉色通常指淡黃色中略帶紅的顔色,近似自然膚色。這一概念在文學和藝術中常被引用,例如唐代詩人王建的詩句“肉色退紅嬌”,以及冰心描寫的“肉色襪子”均體現了這種色調的應用。
從色彩學角度,肉色是白色、粉紅色與橙色的結合,具體比例因膚色差異而變化。不同文化對肉色的定義存在差異:
由于人類膚色本身的多樣性,肉色并非固定顔色,而是涵蓋黃色、粉色、棕色等多種色調的模糊概念。這種特性使其在不同語境下需要具體分析。
冰凍脫鹽丙階段酚醛樹脂鉑氨錯合物單向導電電子掩飾發電廠費用光化性唇炎後加索引焦炭蒸餾鍋結節間平面亮度級爐闆麥角鹼酸藐視歐洲情報網判流放刑葡聚糖普通意見清貨減價熱原子十八碳二烯-9石蕊乳清培養基事實部分視網膜電描記法瞬象打印程式斯塔基氏皂訴訟期間生活費特征繼承塗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