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區組”(Block)是一個多學科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将整體劃分為若幹相對獨立或具有特定屬性的子集。以下是其在不同領域的詳細解釋與權威來源:
指在隨機化區組設計中,為控制混雜變量(如地理位置、時間批次、個體差異)而劃分的同質性子集。每個區組内的實驗單元條件相似,不同區組間存在差異。例如,在藥物試驗中,按年齡段将受試者分組,每個年齡段即為一個“區組”,确保組内可比性、組間差異可控。
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學術語》國家标準(GB/T 3358.3-2009),國際統計學權威教材《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Montgomery, 2017)。
在數據存儲與密碼學中,“區組”指固定長度的數據單元。例如:
來源:ISO/IEC 22739:2020《區塊鍊與分布式賬本技術術語》。
來源:IEEE《計算機存儲術語标準》。
在田間試驗中,“區組”指按土壤肥力、坡度等環境因素劃分的試驗地塊組,以降低環境誤差。例如,将一塊農田分為若幹縱向條帶,每條帶即為一個區組,内部隨機安排作物品種。
來源: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業大詞典》,國際期刊《Field Crops Research》對區組設計的應用規範。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區組”為:
“為特定目的劃分的組或區域”,強調其功能性劃分屬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區組”的跨學科共性在于:通過分組實現局部同質化,以提升數據可比性或操作效率。其英文對應詞“Block”在專業語境中需結合學科選擇譯法(如“block”統計實驗、“block”數據存儲)。
關于“區組”的詳細解釋如下:
區組(block)最初是農業試驗中的術語,指将試驗田劃分為若幹個具有同質條件的小塊區域,例如确保同一區組内的光照、水分、土壤等環境因素盡可能一緻。這一概念後來被推廣到教育統計、實驗設計等領域,泛指對班級、操作者、時間等變量進行同質化分組的方法。
通過劃分區組,可以減少組内誤差。例如在農業中,同一區組内環境差異小,能更準确地比較不同處理(如肥料、種子)的效果;在工業實驗中,區組可控制非研究因素的幹擾(如設備批次、操作人員差異)。
如需更完整的定義或應用案例,可參考、2、4的原始内容。
鮑爾氏試驗采購部門菜子白蛋白遞減制度非金屬墊片分支定界伽伐尼電池海上旅行的後正中線環己矽烷基椒菊酯基本表達脊椎動物抗彎強度可以化合的空氣純度測定法男護理員腦神經皮下創傷氣管喉的容許符號商品範圍商業跟單信用狀統一慣例審判程式實地盤存法視輪匝肌反射酸式硫酸鹽特約電視廣播節目圖表線條完全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