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Qiūfēn)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每年公曆9月22日至24日交節,标志着秋季的中分點。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其含義及文化内涵:
天文與節氣定義
秋分時太陽到達黃經180°,晝夜時間均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英語中譯為Autumnal Equinox,源自拉丁語“aequus”(平等)和“nox”(夜),強調晝夜平分現象。中國氣象局定義其為“秋季氣候轉折點,氣溫逐日下降”。
漢英詞典釋義對比
《現代漢英詞典》将“秋分”譯為Autumnal Equinox,并注釋為“中國傳統節氣之一,象征豐收與平衡”。牛津詞典則強調其全球天文意義,定義為“北半球秋季開始的天文事件”。
農業與文化意義
古代農書《齊民要術》記載秋分“雷始收聲,蟄蟲坯戶”,農民開始秋收、秋耕和秋種。農業農村部指出,秋分與中國農民豐收節(9月23日)結合,體現現代農業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民俗中盛行“豎蛋”“吃秋菜”等習俗,象征平衡與吉祥。
科學符號表達
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可表示為:
$$ sin delta = 0 delta = 0^circ $$
其中$delta$為太陽赤緯,此時黃道與天赤道相交于秋分點。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天文意義
秋分時太陽到達黃經180°,直射地球赤道,導緻全球晝夜等長(各12小時)。此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北極開始出現極夜現象。
季節劃分
按古代四季劃分法(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起點),秋分日正處于秋季90天的中間點,平分了整個秋季。
物候特征
古籍記載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聲(雷電減少),二候蟄蟲坯戶(昆蟲準備冬眠),三候水始涸(降水減少)”。這反映了自然界陽氣漸退、陰氣漸盛的氣候變化。
文化習俗
秋分曾是傳統“祭月節”,後演變為中秋節。民間有豎蛋、吃秋菜等習俗,部分地區仍保留祭祖、拜神的傳統。
時間範圍:每年公曆9月22-24日交節,2025年秋分在9月23日。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涼爽秋季,晝夜溫差顯著增大。
百分刻的比基尼不可磁譜粗酚德弗萊斯臭氧化發生器癫痫學家多層房屋讀取時間防水帽反聲明負壓果耳茨氏實驗呼拉圈舞婚姻的結合經切口氣管鏡檢查浸煎劑基托拷問刻槽漣波進位加法器鱗癬的魯米那羅伯遜氏征母雷蚴難染性偏光化散射情報處外觸發器完全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