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Qiūfēn)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标志着秋季的中分点。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其含义及文化内涵:
天文与节气定义
秋分时太阳到达黄经180°,昼夜时间均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英语中译为Autumnal Equinox,源自拉丁语“aequus”(平等)和“nox”(夜),强调昼夜平分现象。中国气象局定义其为“秋季气候转折点,气温逐日下降”。
汉英词典释义对比
《现代汉英词典》将“秋分”译为Autumnal Equinox,并注释为“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象征丰收与平衡”。牛津词典则强调其全球天文意义,定义为“北半球秋季开始的天文事件”。
农业与文化意义
古代农书《齐民要术》记载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农民开始秋收、秋耕和秋种。农业农村部指出,秋分与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3日)结合,体现现代农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民俗中盛行“竖蛋”“吃秋菜”等习俗,象征平衡与吉祥。
科学符号表达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可表示为:
$$ sin delta = 0 delta = 0^circ $$
其中$delta$为太阳赤纬,此时黄道与天赤道相交于秋分点。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天文意义
秋分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导致全球昼夜等长(各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开始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划分
按古代四季划分法(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点),秋分日正处于秋季90天的中间点,平分了整个秋季。
物候特征
古籍记载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雷电减少),二候蛰虫坯户(昆虫准备冬眠),三候水始涸(降水减少)”。这反映了自然界阳气渐退、阴气渐盛的气候变化。
文化习俗
秋分曾是传统“祭月节”,后演变为中秋节。民间有竖蛋、吃秋菜等习俗,部分地区仍保留祭祖、拜神的传统。
时间范围:每年公历9月22-24日交节,2025年秋分在9月23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凉爽秋季,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财务独立称名错误磁轨间距大风子油醛制剂电缆窖地方人民抉择权高弓足含尘量函数指示字后备编程器灰分含量鉴别器调压器键盘打印机结构地均衡生产聚亚戊基癸二酰胺困积频率立体声接收明矾苏木精欧文氏法牵连感觉轻快的柔顺寿命软木三萜酮嗜食人肉双桥基顺序分块文件通过孔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