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stake
artillery piece; big gun; cannon
【醫】 bomb; Cannon; canon
bake in a pan; brand
【醫】 cauterize; ustion
punishment; torture
中文釋義
炮烙刑(páo luò xíng)是中國商朝末期的一種酷刑,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纣王為鎮壓反抗者,命人鑄造銅柱,塗油後以炭火炙烤,強迫受刑者在柱上行走,最終墜入火中身亡。其名稱源于刑具的形态與行刑方式:"炮"指加熱,"烙"指灼燙。
英文釋義
在漢英詞典中,炮烙刑通常譯為:
《史記·殷本紀》
司馬遷記載:"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指出纣王為鞏固統治推行此刑。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1959年版,第105頁
《列女傳·孽嬖傳》
漢代劉向描述:"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 詳述刑具構造與行刑過程。
來源:《古列女傳》卷七,四部叢刊本
《呂氏春秋·過理》
戰國文獻批判纣王暴政:"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梏諸侯","格"即指炮烙刑具。
來源: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2009年版
詞典名稱 | 英文釋義 | 文化注解 |
---|---|---|
《中華漢英大詞典》 | Roasting execution | 标注"商纣暴政象征" |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 | Paoluo torture | 附注"青銅柱灼燙刑" |
《牛津漢英詞典》 | Bronze pillar punishment | 強調"曆史酷刑"屬性 |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網絡公開鍊接,來源标注采用通行紙質版本信息;學術研究來源參見劍橋大學出版社官網相關著作欄目。
炮烙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其核心是通過高溫灼燒處決犯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炮烙刑又稱“炮格”,是商纣王時期為鎮壓反抗者設計的刑罰。其名稱源于行刑方式,即利用炭火加熱金屬柱或銅格,使受刑者因高溫灼燒緻死。
史書記載存在兩種主流說法:
炮烙刑以極端的肉體痛苦為特點,被後世視為暴政象征。例如,《韓非子》批評纣王“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揭露其荒淫殘暴。
“炮烙”原寫作“炮格”,因“格”與“烙”古音相近,後世逐漸演變為“炮烙”。
如需更全面的曆史文獻引述,可參考《史記·殷本紀》《荀子·議兵》等原始典籍。
保留墊闆鉑綿伯努裡軟磁盤機大無畏的打印矩陣弟丁炔兌換券多記錄塊耳凹範德謝爾氏熱方式名高速帶喝酒浪費呼吸困難驕氣教學系統積分方程式金色清烘漆集裝小客戶的貨物羅伯遜氏征蜜蜂科默比厄斯氏綜合症模内球化處理法熱帶潰瘍軟脂酸鹽或酯筒離心機吊籃頭閥微型計算機編輯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