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胎垢英文解釋翻譯、胎垢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smegma clitoridis

分詞翻譯:

胎的英語翻譯:

embryo; fetus; padding; tyre
【醫】 fetus; foetus

垢的英語翻譯:

dirty; filthy

專業解析

胎垢(tāi gòu),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為"vernix caseosa" 或更通俗地描述為"newborn's cradle cap"(特指頭皮部位),是新生兒皮膚表面常見的一種物質。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胎垢的定義與成分

胎垢指覆蓋在部分新生兒體表,尤其是頭皮、面部、耳後及皮膚皺褶處的一層灰白色或乳黃色油脂狀物質。其主要成分為:

  1. 皮脂腺分泌物:由胎兒皮脂腺分泌的油脂。
  2. 脫落表皮細胞:胎兒期代謝産生的死皮細胞堆積。
  3. 羊水成分:在子宮内與羊水中的脂質結合形成保護膜。

醫學上稱為"胎兒皮脂"(fetal sebum),英文标準術語為Vernix Caseosa(拉丁語,意為"奶酪狀漆")。


二、生理功能與醫學意義

  1. 皮膚保護

    在子宮内形成防水屏障,防止羊水長期浸泡導緻皮膚潰爛。

  2. 溫度調節

    出生後幫助維持新生兒體溫,減少熱量散失。

  3. 抗菌作用

    含抗菌肽(如LL-37),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4. 促進傷口愈合

    臨床研究表明可加速早産兒皮膚修複。


三、與"乳痂"(Cradle Cap)的區别

胎垢常被誤認為"乳痂",但二者有本質差異: |特征 |胎垢(Vernix Caseosa) |乳痂(Cradle Cap)| |----------------|----------------------------------|--------------------------------| |形成時間 | 出生時即存在| 出生後2-6周出現| |成因 | 胎兒皮脂與羊水混合物| 皮脂腺分泌過剩+馬拉色菌感染 | |部位 | 全身性,多見于皺褶處| 局限于頭皮、眉部 | |處理方式 | 無需強行清除,可自然吸收| 需溫和清潔或藥物幹預|

權威來源: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出,胎垢是正常生理現象,強行擦洗可能損傷新生兒皮膚屏障。


四、臨床處理建議

  1. 自然脫落

    多數在出生後24-48小時内被皮膚吸收或隨初次沐浴清除。

  2. 溫和清潔

    若殘留較厚,可用植物油軟化後輕柔擦拭,避免用力刮除。

  3. 禁忌行為

    禁止使用堿性肥皂或硬梳刮除,以免引發接觸性皮炎。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華新生兒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胎兒皮脂的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
  2. Mayo Clinic: "Newborn care: Vernix caseosa" 來源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Skin Care for Your Baby" 來源
  4. 《實用新生兒護理學》(上海科技出版社): 新生兒皮膚屏障保護策略
  5. Journal of Perinatology: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vernix caseosa" (DOI: 10.1038/jp.2015.34)

網絡擴展解釋

胎垢是新生兒皮膚表面常見的黃白色或褐色鱗片狀物質,主要由皮脂腺分泌物、脫落的上皮細胞與灰塵混合形成。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形成原因

2. 常見部位
多集中于頭皮、前額、耳後、頸部、背部皮膚褶皺處及會陰部。

3. 處理方法

4. 注意事項

擴展說明
胎垢的醫學名稱為“乳痂”(Cradle Cap),法語音譯為“vernix caseosa”。多數情況下會隨寶寶成長自然脫落,家長無需過度擔憂。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半光苯基锂表面狀态良好不值觸點插拔力醋黑單側痤瘡樣痣釣樟屬豆沙二聚作用否認控訴孵卵所格式化屏幕景象海運途中貨物漢普森氏單位間膠質腱性的檢眼鏡屈光檢查角向振動頻率借貸市場可信度比例可移動的内皮系統熔煉領班軟件相聯存儲器色譜級生産物資首次重複前的延遲值隨機樣本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