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所得稅遞延分攤概念英文解釋翻譯、所得稅遞延分攤概念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deferred concept of income tax allocation

分詞翻譯:

所得稅的英語翻譯:

【經】 income tax; taxes on income

遞的英語翻譯:

give; hand over; pass; in the proper order; successively

延的英語翻譯:

delay; engage; extend; postpone; prolong; protract; send for

分攤的英語翻譯:

apportion; apportionment; divvy; proportion
【經】 allocation; apportionment

概念的英語翻譯:

concept; conception; idea; notion
【醫】 concept; conception
【經】 concepts; notion

專業解析

所得稅遞延分攤(Income Tax Deferred Allocation) 是指企業因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導緻暫時性稅負差異時,通過權責發生制原則将所得稅費用分攤至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處理方法。其核心在于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Deferred Tax Assets)或遞延所得稅負債(Deferred Tax Liabilities),以反映未來可抵扣或應納稅的暫時性差異。以下從漢英對照視角解析關鍵概念:


一、核心概念漢英對照

  1. 暫時性差異(Temporary Differences)

    因資産/負債的賬面價值(Book Value)與計稅基礎(Tax Base)不同而産生的差異。例如:

    •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Taxable Temporary Differences):導緻未來應稅金額增加(如固定資産加速折舊)。
    •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Deductible Temporary Differences):導緻未來應稅金額減少(如資産減值準備)。
  2. 遞延所得稅負債(Deferred Tax Liability)

    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産生的未來納稅義務,需在資産負債表中确認(如:。

  3. 遞延所得稅資産(Deferred Tax Asset)

    因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或虧損結轉(Tax Loss Carryforward)形成的未來抵稅權利(如:企業預提費用在稅法中實際支付時方可抵扣)。


二、分攤原則與會計處理

依據資産負債表債務法(Balance Sheet Liability Method):

  1. 确認時點:在交易或事項影響財務報表的期間确認遞延稅項。
  2. 計量标準:按預期資産清償或負債結算時的適用稅率計算(如:。
  3. 分錄示例:
    • 計提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所得稅費用(Income Tax Expense)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Deferred Tax Liability)
    • 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
      借:遞延所得稅資産(Deferred Tax Asset)
      貸:所得稅費用(Income Tax Expense)

三、實務應用場景

  1. 資産折舊差異

    會計采用直線法折舊,稅法要求加速折舊,産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需确認遞延所得稅負債(來源:IAS 12所得稅準則)。

  2. 虧損結轉抵稅

    企業當年虧損可在未來5年内抵減應稅所得,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産(需評估可實現性)(來源:FAS 109)。

  3. 重組費用預提

    會計提前确認重組費用,稅法在實際支付時抵扣,産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如:。


四、權威定義參考

遞延所得稅(Deferred Tax)是指因暫時性差異導緻的未來納稅影響,其分攤需符合配比原則(Matching Principle),确保所得稅費用與相關收入在同一期間确認(來源:《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


五、計算公式

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産的計算通式:

$$

text{遞延稅項} = text{暫時性差異} times text{適用稅率}

$$

例如:某設備賬面價值100萬元,計稅基礎80萬元,稅率25%,則:

$$

text{遞延所得稅負債} = (100 - 80) times 25% = 5 text{萬元}

$$


注:實務中需持續評估遞延所得稅資産的可實現性,若未來無足夠應稅所得支撐抵扣,需計提減值(如:。

網絡擴展解釋

遞延所得稅分攤是會計處理中因時間性差異導緻的所得稅費用跨期調整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将稅法與會計确認的差異分攤到不同期間,以反映真實的稅負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遞延所得稅産生于會計利潤與稅法應納稅所得額的暫時性差異,即某些收入或費用在會計和稅務上的确認時間不同。例如:


二、分攤原理

  1. 時間性差異:差異會隨着時間推移逐漸消失,最終會計與稅法的處理結果一緻。
  2. 遞延所得稅資産/負債:
    • 遞延所得稅負債: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如折舊方法不同)導緻未來需多繳稅,需預提負債。
    • 遞延所得稅資産:因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如虧損結轉)導緻未來可少繳稅,視為資産确認。

三、常見應用場景

  1. 資産減值準備:會計計提減值,但稅法需實際損失發生才允許抵扣。
  2. 公允價值變動:金融資産公允價值變動會計計入損益,稅法待處置時确認。
  3. 折舊差異:會計采用加速折舊,稅法采用直線法,導緻前期會計利潤低于稅法利潤。

四、會計處理目的

通過遞延所得稅分攤,企業能更真實反映各期所得稅費用,避免因稅法與會計差異導緻利潤表波動,同時匹配權責發生制原則。例如:某企業當期因稅法折舊多繳稅,但未來折舊減少時将少繳稅,此時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平衡稅負。


五、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會計準則,可參考來源網頁。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零件苯基苯甲酸鹽波動學說不精确知識大氣無線電窗電量計第二操作數防火安全檢查負相關鈎心鬥角膠粘物接角管看完克勞澤氏骨狂暴的量油計馬裡氏征摩裡遜氏糊偶環和碰撞條款蒲黃跷跷闆慶祝丘腦内側核全息膠片容積曲線上班號盛渣桶調試宏程式退料憑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