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cid attack
acerbity; ache; acid; grieved; pedantic; sour; tartness
【化】 acid
【醫】 acidum
corrode; erode; eat into; encroach; gain on; gnaw; weather
【計】 erosing
【化】 erosion
【醫】 erode; erosio
酸侵蝕(acid erosion)指酸性物質對材料表面(尤其是牙齒釉質或建築材料)發生的化學溶解過程。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常對應以下解釋:
酸侵蝕指氫離子(H⁺)與物質表面發生化學反應,導緻結構破壞的現象。在牙科領域特指酸性食物/飲料或胃酸軟化牙釉質的不可逆過程;在建築材料中指酸雨對混凝土的溶解作用。該過程遵循化學溶解原理:
$$ce{Ca10(PO4)6(OH)2 + 8H+ -> 10Ca^{2+} + 6HPO4^{2-} + 2H2O}$$
(牙釉質羟基磷灰石的酸蝕反應)
"酸"(acid)
特指pH值低于7的腐蝕性物質,常見侵蝕源包括:
"侵蝕"(erosion)
區别于機械磨損(abrasion),強調化學溶解導緻的漸進性表面流失。地質學中延伸指酸性流體對岩石的溶蝕作用。
$$ce{CaCO3 + H2SO4 -> CaSO4 + CO2 ^ + H2O}$$
生成石膏導緻結構疏松
注:因知識庫限制,部分文獻未提供直接鍊接,但所引機構及标準名稱均可通過權威學術平台驗證。
酸侵蝕是指酸性物質通過化學溶解或物理作用對材料(如水泥混凝土、金屬等)産生的破壞過程。其核心機制涉及以下兩方面:
化學溶解作用() 酸性物質中的H⁺離子與材料中的堿性成分(如水泥中的Ca(OH)₂)發生中和反應,反應式為: $$ text{Ca(OH)}_2 + 2text{H}^+ rightarrow text{Ca}^{2+} + 2text{H}_2text{O} $$ 同時酸根離子(如SO₄²⁻、Cl⁻)與鈣離子生成可溶性鹽,加速材料結構破壞。
影響因素
該術語也用于描述自然風化現象(),如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溶解石灰岩形成溶洞。在工程領域需特别注意酸性環境(工業廢水、酸雨)對建築材料的長期侵蝕作用。
部分解擦除鍵尺骨骨間嵴除酶從屬信用證地雷工兵動物交尾欲多瑙河國力環苯紮林環丁基灰分含量霍庫遜計算機肩胛下區結論找尋程式機能障礙精選質量劇本決定性影響的聚己二酸亞乙基酯落魄脲生成皮奧爾科夫斯基氏明膠鉛筆柏油烯篩室内的事務管理酸性中和劑調制雜音為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