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communication distance
communicate; communication; message; news report
【經】 communicate; communication
be apart from; distance; interval; remove; space
【計】 geodesic distance
【醫】 distance; telorism
通訊距離(Communication Distance)指通信系統中信號能夠有效傳輸的最遠物理間距,是評估無線或有線通信系統性能的關鍵參數。以下從專業角度分維度解析:
在通信工程中,通訊距離取決于發射功率、信道損耗、接收靈敏度及環境幹擾的綜合作用。其理論模型可表示為香農公式的延伸: $$ P_r = P_t cdot G_t cdot G_r cdot left( frac{lambda}{4pi d} right) cdot L $$ 其中:
該公式表明距離每增加一倍,接收功率衰減6dB(自由空間模型)。
QPSK、FSK等低階調制抗噪能力強,可比高階QAM延長20%-50%傳輸距離(IEEE 802.15.4标準實測數據)。
城市環境中2.4GHz信號穿透磚牆衰減達10-15dB,通訊距離銳減至空曠環境的30%(ITU-R P.1238建議書)。
接收機噪聲系數每降低3dB,等效通訊距離提升約40%(射頻系統工程設計準則)。
技術标準 | 理論最大距離 | 實際有效距離 | 環境條件 |
---|---|---|---|
藍牙BLE 5.0 | 400m | 30-100m | 視距無幹擾 |
LoRaWAN | 15km | 2-5km | 郊區低密度建築 |
光纖通信 | 80km(無中繼) | 40-60km | G.652.D單模光纖 |
5G NR FR1 | 1km | 100-300m | 城市微基站覆蓋 |
數據來源:3GPP TS 38.104、LoRa Alliance技術白皮書
國際電信聯盟(ITU)在《無線電規則》中将通訊距離定義為:在保證誤碼率≤10⁻⁶條件下,收發兩端間可維持穩定信息交換的空間間隔(ITU Radio Regulations Article 1.103)。
參考文獻
通訊距離是指無線通信設備之間能夠有效傳輸信號的最大空間間隔。這一概念廣泛應用于無線電、移動通信、物聯網等領域,其實際距離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而非單一參數決定。以下從定義、核心影響因素和實際應用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重要性 通訊距離的本質是信號有效傳輸的極限範圍()。當設備間距超過該阈值時,會出現信號衰減或中斷現象,例如對講機在山區使用時常因超出通訊距離導緻通話失敗()。
二、主要影響因素
設備性能
傳輸介質
環境幹擾
三、典型場景數據 | 通信類型 | 速率 | 理論最大距離 | |----------|------------|--------------| | RS232| 115.2kbps| 15m| | WiFi 6 | 9.6Gbps| 300m(視距) | | LoRa | 50kbps | 15km(郊區) |
(數據綜合自及行業标準)
實際工程中需通過場強測試、鍊路預算等專業方法确定具體通訊距離。建議在系統設計時預留20%-30%的距離餘量以應對環境變化()。
白側伊蚊表達式優化産生式規則唇讀磁轭法錯誤傾向發貨通知單副翼高架的國際電氣通訊聯盟會話狡滑矯情精度屬性藍移聯會毛囊及毛囊周角化過度盆裁線路破碎的橡皮牽引痛起飛階段奇偶計數器缺口試驗片曲解者燃素學說生産月報剩餘精核生育醌輸入加載萎陷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