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nding; wait for
audition; hear; let; listen to; obey
【醫】 audio-; audition; auditus; hearing
await; inquire; season; time; wait
"聽候"是漢語中具有明确語義特征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在特定場景下保持被動姿态,等待上級或權威方的進一步指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釋義,該詞強調兩個層面:一是"接受并遵從"的服從态度,二是"等待後續安排"的持續狀态。
從詞性結構分析,《牛津漢英詞典》将其拆解為"聽"(to heed)與"候"(to await)的複合動詞結構,構成"to await orders"的完整語義單位。這種構詞法體現了漢語動補結構的典型特征,前字表動作,後字表狀态延續。
在應用場景方面,《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常見于行政文書、司法程式及等級制組織架構中,例如:"案件已審理終結,聽候宣判"或"新入職員工需聽候部門調配"。這種用法突顯其正式語體色彩,與口語中"等着"形成語域差異。
對比同義詞"等待",《漢語近義詞詞典》強調"聽候"具有更強的制度約束性:前者可自主決定等待時長與方式,後者則隱含必須遵循既有規程的強制性。這種差異在英譯時體現為"await instructions"與"wait for"的語用區别。
典型應用例句可見于《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用語規範》:"被告人當庭認罪,現聽候合議庭最終裁決"。此處的法律語境驗證了該詞在權威性文本中的高頻使用特征。
“聽候”是一個動詞,表示恭敬地等待上級或官方的決定或指示,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聽”和“候”并列構成,字面意為“聽從并等候”,強調對命令的服從性。例如“聽候調遣”“聽候發落”。
使用場景
情感色彩
隱含被動性與恭敬态度,如蘇轼奏折中“聽候指揮”體現對朝廷的遵從。查字典将其歸為成語,強調“不敢違抗”的順從性。
近義詞辨析
曆史演變
宋代已廣泛使用(如蘇轼文獻),明清小說延續該用法,現代仍保留在正式語境中。
臂力閉鎖制度補體滅活參與協議打退堂鼓多孢子的多重變址非相合熔點複三日瘧複現的隔膜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董事會衡平法上有效的利益緊急號空氣波動塊菌類推法馬格納利烏姆鋁鎂鑄造合金慢性增殖性輸卵管炎膜蛋白質模式級描述球狀化退火處理氣腫性炭疽缺電子曲線描述雙裙絕緣子四分體虱頭皮癬拖欠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