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ing test是什麼意思,Turing test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圖靈檢定
例句
He wanted AI to pass the Turing test.
他想讓人工智能通過圖靈測試。
But where are we today with the Turing Test?
可是,對于圖靈測試如今怎樣?
The Turing test obviously has its limitations.
顯然,圖靈測試也有其局限性。
The Loebner Prize - Site of the annual Turing test contest.
該Loebner獎-比賽地點每年圖靈測試。
There are two possible negative reactions to the Turing Test.
針對圖靈測試,可能産生兩種反對意見。
專業解析
圖靈測試(Turing Test),由英國數學家、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ing)于1950年在其開創性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它是判斷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水平智能(即“思考”能力)的一種思想實驗和評估标準。
核心概念與測試流程:
- 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測試的核心形式源于圖靈描述的“模仿遊戲”。測試中,一名人類評估員(考官)通過純文本對話(如計算機終端)同時與兩個對象交流:一個是真人,另一個是計算機程式(人工智能)。評估員的目标是通過提問和對話,判斷哪個對象是人類,哪個是機器。
- 通過标準:如果在一系列對話後,評估員無法可靠地區分機器與人類(例如,超過一定比例的評估員在特定時間内無法正确識别機器),那麼該機器就被認為通過了圖靈測試。圖靈在論文中預測,到2000年,經過5分鐘對話,平均水平的評估員正确識别的概率不超過70%(即機器有30%的成功率)。
- 測試目的:圖靈測試并非直接定義“思考”或“意識”,而是提供了一個行為主義的、可操作的标準:如果一台機器的行為表現與人類無法區分,那麼就可以說它在智能上等同于人類。
哲學意義與争議:
- 行為主義視角:圖靈測試避開了對“意識”或“心靈”等難以定義的哲學概念的糾纏,轉而關注可觀察的外部行為表現。這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一個實用的目标和評估方法。
- 主要批評 - 中文房間(Chinese Room):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提出了著名的“中文房間”思想實驗來反駁圖靈測試。塞爾認為,即使一個程式能完美地通過圖靈測試(例如,能流利地用中文對話),它也可能隻是通過操作符號(如房間内的人根據規則手冊處理中文字符)而不理解其意義,因此不具備真正的理解或意向性。
- 其他批評:包括測試過于依賴欺騙能力、忽略了感知和物理交互能力、測試結果可能受評估員主觀性影響等。
實際影響與現代發展:
- 圖靈測試是人工智能領域最具标志性和影響力的概念之一,激發了數十年對機器智能的研究。
- 雖然尚未有被廣泛認可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通過嚴格的圖靈測試,但該測試催生了衆多旨在模拟人類對話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s)和競賽(如Loebner Prize)。
- 現代人工智能評估更傾向于使用一系列針對特定能力(如視覺識别、自然語言理解、遊戲、專業任務)的基準測試,而非單一的圖靈測試,因為後者被認為不足以全面衡量智能。
術語翻譯:
“Turing Test” 的标準中文譯名為“圖靈測試”。“圖靈”是 Alan Turing 姓氏的标準音譯,“測試”即“Test”的意譯。
參考資料:
- Turing, A. M.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LIX(236), 433–460. https://doi.org/10.1093/mind/LIX.236.433 (原始論文)
- Oppy, G. & Dowe, D. (2021). The Turing Test.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21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21/entries/turing-test/ (權威哲學解釋與批評)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3, December 6). Turing test.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Turing_test&oldid=1188401301 (綜合概述與曆史)
- Loebner Priz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loebner.net (基于圖靈測試的著名年度競賽)
網絡擴展資料
圖靈測試(Turing Test)是由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于1950年提出的一種評估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智能的測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對話形式,判斷機器能否在行為表現上與人類無法區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背景
- 基本概念:測試中,人類評判者通過文本與一個機器和一個真人進行隔離對話。若機器能通過語言互動讓評判者無法分辨其身份(誤判率超過30%),則認為它通過了測試。
- 起源:源于圖靈對“機器能否思考”的哲學探讨,旨在繞過意識争論,從行為主義角度定義智能。
測試方法
- 參與者
- 評判者(人類)
- 被測試對象:一台機器 + 一個人類(作為對照組)。
- 流程
- 通過純文本交流(如鍵盤輸入),避免語音或視覺幹擾。
- 評判者可自由提問,機器需模仿人類回答,包括處理幽默、隱喻等複雜語言現象。
- 成功标準
- 若超過30%的評判者誤判機器為人類,則視為通過測試。
意義與争議
- 意義:
- 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評估标準。
- 推動了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發展。
- 争議:
- 僅關注模仿能力,忽略機器特有的計算優勢(如快速檢索)。
- 無法驗證機器是否真正具備意識或理解能力。
補充說明
圖靈測試的原始版本稱為“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包含更複雜的角色設定。盡管現代AI技術已部分通過簡化版測試(如2014年聊天程式“尤金·古斯特曼”),但完全通過仍需突破語義理解和情感交互的瓶頸。
如需進一步了解技術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來源如、4、6。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accuratelyalcoholicfluidnectarinefficientungainlyexultdiaperfamiliarlyforwardlyhealingovalityroadblockSelfridgessirenssurnamedconducting materialfootball playerlent outlion tameroverheated economythermal barrierultimate destinationwith much adocysthypersarcosisfaeryguerezaisochronemicrosuccessionseri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