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aʊʃvɪts/
n. 奧許維次(波蘭城市名)
n. (Auschwitz)人名;(德)奧施維茨
The ovens of Auschwitz.
奧斯維辛的爐子。
There is no place to pray in Auschwitz.
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Women in the barracks at Auschwitz in January 1945.
這是1945年在奧斯維辛營房的女人。
The train journey to Auschwitz took three days.
火車開往奧斯維辛行駛了三天。
There is nothing new to report about Auschwitz.
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Auschwitz(奧斯威辛)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于波蘭境内建立的大型集中營與滅絕營綜合體,被視為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性最強的種族屠殺象征之一。以下為基于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曆史背景與功能定位
奧斯威辛集中營于1940年由納粹德國在波蘭奧斯威辛鎮建立,最初用于關押波蘭政治犯。隨着納粹“最終解決方案”的推進,其功能擴展為針對猶太人、羅姆人、蘇聯戰俘及其他群體的系統性屠殺中心。據美國大屠殺紀念館(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統計,約110萬人在此遇害,其中九成是猶太人。
營地結構與運作方式
奧斯威辛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這一分工體現了納粹将工業化流程應用于屠殺的特點,相關建築結構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警示項目。
解放與曆史意義
蘇聯紅軍于1945年1月27日解放奧斯威辛,該日期後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現存遺址作為奧斯威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開放,每年吸引超過200萬訪客,成為反思人類暴行與種族主義的重要教育基地。
參考資料來源:
Auschwitz(奧斯維辛)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與語言背景:
奧斯維辛集中營已成為大屠殺的象征,其遺址于1947年改建為博物館和紀念館,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現代德語和英語中,“Auschwitz”專指集中營,城市則使用波蘭語名稱“Oświęcim”。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訪問信息,可參考波蘭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的官方網站。
abandon oneself toashoreforesightproponentgenascrubbyZhejiangexpected returnfor sakeheap uphighest qualityintrusive rockjob creationrepeated loadcontradistinctiondiastasisexpansibilityhachimycinhygrothermogramHymenolepididaehyperbolaimpermanencyincongruouslyintemperancekelectomekhimelibioseHEVserogroupreynolds 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