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惭德的意思、惭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惭德的解释

亦作“慙德”。因言行有缺失而内愧于心。《书·仲虺之诰》:“ 成汤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慙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后汉书·郭太传》:“﹝ 蔡邕 ﹞谓 涿郡 卢植 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无愧色耳。’” 唐 李白 《与贾少公书》:“方之二子,实有惭德,徒尘忝幕府,终无能为。” 章炳麟 《************解》:“其素性贪饕,以苞萱为应有,慙德在躬,即无以廉问羣吏。”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惭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因言行有缺失而感到内疚,强调个体在道德层面的自我反思与羞愧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惭德”由“惭”(羞愧)和“德”(道德品行)组成,指因自身言行不符合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愧疚感。例如,《尚书·仲虺之诰》中记载,商汤推翻夏桀后自称“惟有惭德”,意为对自己的行为(推翻君主)感到道德上的不安。


古代文献中的用例

  1. 《尚书》记载:商汤因放逐夏桀而自省“惭德”,担心后世将其行为视为篡位的借口。
  2. 《后汉书》引用:蔡邕为郭泰撰写碑文时,称多数碑铭“皆有惭德”,唯独郭泰的品行无愧于心。
  3. 李白诗文:他在《与贾少公书》中以“实有惭德”自谦,表达对自身能力的不足之愧。

近义词与反义词


现代意义

在当代语境中,“惭德”不仅指具体行为的愧疚,更延伸为对道德瑕疵的自我觉察与修正意愿。例如,意识到自身错误后主动改正,即体现“惭德”的修养价值。


“惭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概念,通过自省促进个人品行的提升。其内涵从古代的政治自省(如商汤)到现代的道德自律一脉相承,强调“知耻而后勇”的积极意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后汉书》等古籍,或查阅(沪江词典)、(词语解释)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惭德(cán dé)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了“罒”和“心”两个部首,共有11个笔画。这个词来源于古汉语,是指对自己的过错或错误感到惭愧和懊悔。 在繁体中,惭德的写法为“慚德”。慚为“惭”,“德”则是相同的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惭的旧字形为“耖”,而德的旧字形为“悳”。 以下是一些使用惭德这个词的例句: 1. 我对我的行为感到惭德,因为我没有尽到我的责任。 2. 他深感惭德,因为他的无知导致了很多麻烦。 一些与惭德相关的词语包括惭愧、愧疚、懊悔等。这些词语都表示对自己的过错、错误或不当行为所引起的内心感受。 反义词可以是得意、自豪、满足等,这些词语表示对自己的成就或行为感到满意和自豪。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