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哀愤的意思、哀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哀愤的解释

悲哀愤懑。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晋 难兴,终《止息》於此,其音哀愤而噍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向杲》:“ 杲 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 彭芳 《保路运动》:“万众哀愤,祸机四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哀愤"是由"哀"与"愤"构成的复合词,在古汉语中多用于描述悲痛与愤怒交织的复杂情感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文献,特指因遭遇不公或变故而产生的双重情感反应。

从构词法分析,"哀"本义为悲痛,《说文解字》释作"闵也",指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愤"则指郁结于心的怨怒,《广雅》训为"怒也"。二字连用形成语义叠加,准确传达出人在面对重大打击时既悲痛难抑又愤懑不平的心理特征,如《晋书·周处传》载"处知吴人未附,慨然有哀愤之思"即属典型用例。

现代汉语研究中,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归类为书面语词汇,强调其情感烈度高于普通悲伤情绪。在文学创作领域,该词常被用于表现英雄失路、忠良蒙冤等具有强烈戏剧冲突的场景,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描写六君子就义时"观者无不哀愤"的表述。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的现代使用频率已大幅降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与文学评论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数据显示,当代七大官话区中仅中原官话个别方言点仍保留此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哀愤”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āi fèn,指悲哀与愤懑交织的复杂情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该词由“哀”(悲痛、悲伤)和“愤”(愤怒、愤懑)组合而成,强调在遭遇不公或悲剧时,既感到深切悲痛,又心怀强烈不满的情绪状态。

  2. 古籍出处

    • 晋代刘琨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中写道:“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描述独处时悲愤交加的情感。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中,用“不胜哀愤”刻画角色因兄长被害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3. 近现代用例
    在彭芳的《保路运动》中,“万众哀愤,祸机四伏”一句,展现了群体因社会矛盾引发的集体悲愤情绪。

  4. 情感层次
    不同于单纯的“悲哀”或“愤怒”,“哀愤”更强调两者交融的复杂性,常见于对个人遭遇或社会不公的文学化表达。

  5. 适用语境
    多用于书面语言或文学作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描述历史事件、人物心理时仍具表现力。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案例,可参考(高权威性来源)的详细引述。

别人正在浏览...

敖倪宝子埲塕宾辟采服垂愍出奴入主错龟儋石之储大事年表方域飞刍挽粟凤舍分义该晓槁书工业配置滚存含冰茹蘗好乾好羞黑黡鹤翎红恒度滑竿谎告花下子回环婚配监试骄惰即里渐里继明近郊金刃极期救国崛兴看街楼焜上连底闹呀呀内仪门弄器剽裂丕酒品搭鄱桂清哀弃文存质羣生群众影响容表摄景沈大铁路声寃铜记馲驼钨钢黠慧小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