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旱暵的意思、旱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旱暵的解释

亦作“ 旱熯 ”。不雨干热。《周礼·地官·舞师》:“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 唐 柳宗元 《王京兆贺雨表三》:“伏惟皇帝陛下言为神化,动合天心,未成旱暵之虞,已积忧勤之虑。” 宋 王禹偁 《和杨遂贺雨》:“且慰旱熯人,偶与天雨会。”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旱暵(hàn hàn)是汉语中表示“干旱”的复合词,属于书面语体。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旱”指久未降雨导致的土地干涸,“暵”原指日光暴晒,二字组合后特指因长期无雨且烈日曝晒引发的严重干旱灾害,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灾情的记载。例如《诗经·大雅·云汉》郑玄笺云:“旱暵为虐,如惔如焚”,描述烈日炙烤下旱情如火蔓延的景象。

从字源分析,《说文解字》载“旱”为形声字,从日干声,本义为日照强烈致缺水;“暵”在《尔雅·释天》中被释作“炽也”,《康熙字典》引《玉篇》注其音义为“呼旰切,音汉,热也”。二者组合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周礼·地官》中“旱暵之事”指代抗旱相关政务,说明该词在古代已具备明确的灾害指涉功能。现代汉语中,“旱暵”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日常表达中逐渐被“干旱”“旱灾”等通俗词汇取代。

网络扩展解释

“旱暵”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àn hàn,指久旱不雨、天气干热 的自然现象,也可写作“旱熯”。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文献用例


3.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旱暵”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 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如沈从文《从文自传》中提及民间祈雨习俗。


“旱暵”是古代对干旱炎热的书面化表达,兼具自然现象与文化意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周礼》、唐宋诗文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稗实邦土榜字薄设砭割边壃表勒鼻渊餐毡苏查私犨麋脣呡次非淡写轻描对景二会子法風飆凤姿焚溺高秩鬼脸青趹蹄国库黑货鹤健澴潆怙跋秽荟檟苦简撮金敦金水韭花剂子龙争虎鬦簏簌弭定冥氏鸣丝密奏谟士木杙南洪北孔农闲青萝穷巷陋室屈致让表日家如埙如箎霜芜搜猎天德庭长统制土库菀勃蜿蜿虵虵翁翁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