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匣子。 宋 陆游 《法云寺建观音藏殿疏》:“补落伽之道场,蓁芜已久;修多罗之妙典,函匭仅存。”
函匦(hán gu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函”与“匦”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文书制度或特定容器范畴。其详细释义及来源如下:
函(hán)
匦(guǐ)
函匦指用于收纳文书、信件的匣状容器,常见于古代行政制度中,功能包括:
唐代制度:
武则天设“铜匦”作为信访工具,分四色对应不同诉求,由“匦使院”管理,是“函匦”的典型应用。
例:白居易《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臣伏见比来置匦投函,日有百余。”
- 来源:《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六十二)。
宋代延续:
改称“检院”“鼓院”,功能类似,如《宋史·职官志》载:“登闻检院,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
现代汉语中,“函匦”已非常用词,仅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研究,其核心含义仍保留“文书容器”的古义。需注意:
释义“函”为“匣子”,“匦”为“小匣”,复合词释作“匣子”。
收录“匦”字条,详述唐代铜匦制度。
制度史原始文献,载录匦函的行政功能。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版本信息,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函匦”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函匦”指匣子,多用于存放典籍、文书等贵重物品。该词由“函”和“匦”两个同义字组成,均表示容器或盒子,属于并列结构的合成词。
2. 文献出处 宋代陆游在《法云寺建观音藏殿疏》中曾使用该词:“修多罗之妙典,函匦仅存。” 此句意为佛教经典(修多罗)仅存于匣中,体现其保存珍贵文献的功能。
3. 结构与读音
4.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佛教典籍相关的语境,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近义词包括“函匣”“匮椟”等,但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组词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查字典及爱站小工具的详细解析。
阿土生巴避拜寄柄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震财柱查房柴竈婵连骋锐沉静驰跋岱宗丹禽啖食玷缺地邻短学多棱镜多闻封恨扶搊干俸嗝嗝共同语旱草函箱阵潢潢花用交税孑栖搢朴看杀矿层狂谲狂啸乱国落意密庸摩诃震旦秋潦软木入绍上甲山斤沙沙生人妇盛业设设轼柜守选水潭踏竹马天阵提出铁人三项无传现世报闲言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