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韩碑的意思、韩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韩碑的解释

指 唐 代 韩愈 撰写的《平淮西碑》。 宪宗 时,摄 蔡州 刺史 吴元济 反于 淮西 ,宰相 裴度 及 唐 、 随 、 邓 节度使 李愬 受命讨伐,平定叛乱。 韩愈 为行军司马, 淮 蔡 平,以功受刑部侍郎,并奉诏撰《平淮西碑》文颂其功绩,因称“韩碑”。 唐 李商隐 有《韩碑》诗,极称其文。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一:“混茫收 禹 甸,灵异纪 韩 碑。” 清 李元度 《与柳毅斋书》:“顾以《逸周书》考之, 宣王 中兴诸诗,多夸而失实,无论 韩 碑、 柳 雅之过侈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韩碑"一词在汉语词典和文学研究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均与唐代文学密切相关:

一、指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韩碑》

  1. 体裁与作者

    该诗为七言古诗,由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收录于《全唐诗》。全诗以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为切入点,赞颂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功,并表达对韩愈文风的推崇。

  2. 内容主旨

    诗中详述唐宪宗命裴度统军讨伐吴元济叛乱的历史事件,强调"圣王及贤相"的治国理念,并借韩愈碑文"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等句,凸显其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艺术价值

    该诗模仿韩愈雄奇古奥的文风,以散文化笔法入诗,被清代沈德潜评为"意则正正堂堂,辞则鹰扬凤翥"(《唐诗别裁集》),体现了李商隐对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的继承。


二、指韩愈撰文的碑刻《平淮西碑》

  1. 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率军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次年,宪宗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纪功。碑文强调中央集权,褒扬裴度统筹之功,引发争议后被磨毁重刻。

  2. 文学地位

    该碑文是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践典范,以《尚书》诰命体为宗,语言峻洁雄浑。苏轼评"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临江驿》),印证其文史双重价值(参考《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文化影响

    碑文争议反映中唐文武集团矛盾,后世文人常借"韩碑"典故议论历史评价的公正性。如清代何焯言:"韩碑公论久乃定,淮西有案谁能翻"(《义门读书记》)。


主要参考文献

(注:因文献数据库访问限制,部分古籍原文链接未提供,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知网、国学大师等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韩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历史事件相关和文学象征两类:

一、历史事件中的“韩碑”

  1. 具体指代
    指唐代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该碑文记载了唐宪宗时期宰相裴度、将领李愬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的事迹。韩愈时任行军司马,因功受命撰写碑文,故称“韩碑”。

  2. 历史背景
    淮西叛乱持续近五十年,宪宗派兵平定后,韩愈通过碑文强调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将功绩归于宰相裴度的统筹,而非将领李愬的个人战功。


二、文学与成语中的“韩碑”

  1. 李商隐的《韩碑》诗
    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同名七言古诗,借评价韩愈碑文表达政治观点:

    • 高度赞扬裴度的功绩,认为国家治乱依赖贤相;
    • 批判李愬争功行为,暗含对藩镇割据的否定;
    • 诗中“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等句,凸显韩碑的典范意义。
  2. 成语含义
    衍生为对杰出人物或事迹的崇敬与纪念,喻指值得传颂的楷模。例如:“这座纪念碑堪称现代韩碑,铭记了抗疫英雄的奉献。”


三、文化价值

韩碑事件及李商隐的诗作,反映了唐代文人通过文学干预政治的传统,也体现史笔(碑文)与文学创作的互动。韩愈原文虽曾被短暂磨毁,但经李商隐等推崇,其“句奇语重”的风格成为古文运动典范。

别人正在浏览...

白骆迸绝边门编缀并州刀避险过当博采众长禅庭儳焉陈冤冲冠发怒从槖从恿悼恩砥节奉公庉庉钝响肺部废辍奉箕箒耕敛怪石供国宅横草不拏,竖草不拈禾黍之伤宦海火前茶牋修脚丫子瘠立金子快直昆岫鍊乳骊畜六代麻绦冥智弥撒秘远弃之敝屣鹊垒巢鸠驱逐舰融然删华就素善静市井徒疏忌酸切速销添醋加油天界頽纲屯蒙脱赠委嘱巫史象武孝悌力田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