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鼓与籥。《后汉书·郎顗传》:“天地之道,其犹鼓籥,以虚为德,自近及远者也。” 李贤 注:“籥如笛,六孔。鼓籥,其形内虚而气无穷。”
(2).吹籥。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宾亭记》:“松竹交韵,其正声雅音,笙师之吹竽, 邠 人之鼓籥,不能过也。”
鼓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具——鼓与籥的组合。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鼓(gǔ)
指打击乐器,以皮革蒙面,通过敲击发声。《说文解字》释为“击鼓也”,象征节律与号令。在礼乐中,鼓用于控制节奏、引导仪典进程,如《周礼·春官》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籥(yuè)
古代管乐器,形似排笛或单管竖吹。《说文解字》称“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籥是雅乐核心乐器,《礼记·乐记》载“籥师掌教国子舞羽吹籥”,兼具演奏与礼仪功能。
“鼓籥”并称时,泛指礼乐演奏中的打击与吹管乐器组合,引申为礼乐制度的象征。其核心意义包括:
鼓籥作为礼乐符号,承载三重文化价值:
鼓籥组合盛行于周代礼乐制度,秦汉后随雅乐变迁逐渐简化。但作为文化符号,仍见于历代典籍:
结语
“鼓籥”超越乐器本体,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其内涵融合了器物功能、制度规范与哲学思想,深刻体现了古代“以乐致和”的文化精神。
参考资料
根据现有资料,“鼓籥”一词中的“籥”可能为“龠”(yuè)的异体或误写。“龠”是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下是综合解释:
鼓:甲骨文字形为手持棒槌击打空心圆筒形打击乐器()。本义为蒙皮空心圆柱体乐器,后衍生出敲击动作、鼓舞等引申义。
籥(龠):古代管乐器,形似笛而略短,有三孔至六孔不等,多用于祭祀雅乐。商周时期常与鼓配合使用,形成「钟鼓管籥」的礼乐体系。
因此“鼓籥”可理解为: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籥”字极少单独使用,若具体语境指向其他含义,建议核查原文是否为“鼓龠”“鼓钥”等相近词汇。
标书碧空如洗鉢钱采椽不斫餐布仓府柴扃禅扃谄妄赤彘带速东兔西乌断点犯牛劲繁省犯斋人犎牛風俗人情分路浮藻高旨官房桂折一枝毫不犹豫黄皮刮廋解喻近岁炕暴狂士恋歌凉思谅阴嶚阔露眼买身躯麰粉逆萌凝云偏絶剽获乾坤轻圆软脚升没使才水电部属娄四绝碑碳汇天高地下土娼外秀文谟文字禅象形文字闲色险言仙仗校垒消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