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鬼录。《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日夕忧虑,遂沾重疾,医祷无效,旦夕必登鬼籍矣。” 清 唐孙华 《发粟行》:“青钱入手始书名,大半空名点鬼籍。”
鬼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个核心层次:
指传说中冥府记载死者信息的簿册,相当于阳间的户籍。此义项源于古代幽冥信仰,《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迷信者谓阴间记录死人姓名的簿册”。唐代文学中已有用例,如《全唐诗》载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诗:“想当阴鬼籍,载此血肉赀”,以“鬼籍”隐喻死亡记录。
引申为“死亡”的代称,常见于古典文学。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云:“生潸然曰:‘端娘已登鬼籍矣’”,此处直指亡故状态。宋代笔记《太平广记·鬼二十八》载李佐文故事,亦以“在鬼籍”暗指人物已逝,反映该用法在唐宋时期的普及性。
偶见于古籍中表示从正式名册中剔除。明代《万历野获编·科场二》批评科举弊端时,用“使鬼籍无所容”喻指舞弊者当除名,此用法虽罕见,但凸显词汇的符号化延伸。
当代汉语中,“鬼籍”主要用于文学、影视作品及宗教语境,保留“阴间名册”本义;日常口语则几乎不用其代指死亡。需注意与佛教“幽冥簿”、道教“黑簿”等类似概念区分,此类术语虽同属冥籍体系,但文化来源及仪式功能各异。
参考来源:
“鬼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鬼籍”原指人死后名字从户籍名册中被划去,引申为死亡的代称。该词由“鬼”(指亡魂)和“籍”(指户籍或名册)组成,字面意为“亡魂的名册”。
古典文献
现代用法
在当代网络文学中,《鬼籍》也被用作小说标题(作者施异,发表于起点网),但此用法与词语本义无关。
“鬼籍”兼具字面与象征意义,既反映古代户籍制度,也承载文学中对死亡的隐喻。需注意语境区分其本义与衍生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醒世恒言》等原著。
嗌喔保险法冰辉猜贰昌衢称雨道晴晨暮池毡春词黜奢崇俭贷施垫湿点鼠犯由发祥地飞鱼袋副贡生橄榄球公货共栖海道华靡缓刑监候检文嘉贞机动鸡鞠筋骼举国若狂开明士绅两栖动物两情两愿连卺罗合秘轨恧缩攀折剽缀砌跟轻鬓弃文就武胊胊然敺杀三良射角十金十重宿憾素舒腾告提抱投食秃落驼蹄鸡巫媪污手垢面仙鹤草小德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