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易》之一,相傳為 黃帝 所作。《周禮·春官·大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賈公彥 疏:“此《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故名為《歸藏》也。” 漢 桓譚 《新論》:“《歸藏》四千三百言……藏于太蔔。”《隋書·經籍志一》:“《歸藏》十三卷, 晉 太尉 薛貞 注…… 漢 初已亡,案 晉 《中經》有之,唯載蔔筮,不似聖人之旨。” 元 張可久 《滿庭芳·金華道中》曲:“數前程掐得箇《歸藏》卦。”
(2).斂藏。《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所至,為寒府,為歸藏。” 王冰 注:“物寒故歸藏也。” 高士宗 注:“内歸藏密也。”
歸葬。 唐 王勃 《為原州趙長史請為亡父度人表》:“今者歸藏有日,先遠戒期。” 明 高攀龍 《泰伯廟碑》:“蓋 梅裡 平墟 為 泰伯 端委之地, 皇山 為歸藏之地。”
“歸藏”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析,綜合了古籍文獻、現代釋義及使用場景:
《三易》之一
歸藏是古代占卜典籍,與《連山》《周易》并稱“三易”。相傳為黃帝所作,以坤卦(象征地)為首,強調萬物歸藏于地的哲學觀。其内容在漢初已大部分失傳,現存多為後世輯錄的佚文。
曆史地位與特點
《周禮》記載其為商代《易經》版本,魏晉後失傳。據漢桓譚《新論》描述,《歸藏》約4300字,内容多涉神話(如大禹、後羿傳說),與《周易》風格不同。
本義與引申義
“歸”指歸還、收回,“藏”指隱藏。組合後表示将珍貴事物收藏保存,避免外露。例如中醫文獻《素問》用“歸藏”描述寒氣内斂的狀态。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比喻對才華、經驗的保留,或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如“肚臍為元氣歸藏之根”(中醫理論)。
“歸藏”以古籍《歸藏》為核心含義,衍生出收藏、歸葬等引申義。其哲學思想強調内斂與回歸,對後世文化、醫學等領域均有影響。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佚文,可參考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版本。
歸藏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歸還、收回并儲存起來。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彳,表示行走的足迹;右邊的部首是藏,表示隱藏、儲存。歸藏共有11個筆畫。
歸藏最早出現在《説文解字》一書中,是由趙晔所釋。在古代,人們常使用歸藏來表示将某物收回并放置到特定的地方。它的意義擴展至将感情、思想等歸還自己内心,進行隱藏和儲存。
繁體字“歸藏”通常用于繁體字書寫系統,主要在香港、澳門等地使用較多。盡管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字形上稍有差異,但兩者的讀音和含義完全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的漢字中,“歸”字的下部如同一個長鞋帶,表示行人歸還時的行走姿态;而“藏”字的下部則像是一個盒子,暗示物品被放入儲藏的狀态。這種書寫方式生動地表達了“歸藏”這個詞的含義。
1. 我們在旅行時,會将一些珍貴的回憶歸藏起來。
2. 這個文件應該歸藏在檔案室裡。
3. 他總是将自己的情感歸藏得很深。
歸還、藏匿、儲存、收回、歸來、歸省、藏書、藏寶等組詞可與歸藏有一定的關聯。
收藏、保管、保留、儲藏等詞語可以與歸藏互為近義詞,表示儲存和保存物品或信息。
公開、展示、外借等詞語可與歸藏互為反義詞,表示公之于衆或借出物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