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疏广传》:“﹝ 汉宣帝 ﹞太子外祖父特进 平恩侯 、 许伯 以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 舜 监护太子家。上以问 广 , 广 对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 许氏 。且太子自有大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復使 舜 护太子家,视陋,非所以广太子德於天下也。’上善其言,以语丞相 魏相 , 相 免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 广 繇是见器重,数受赏赐。”后因以“陋举”为典,指识见浅陋之举。 宋 苏轼 《和陶<咏二疏>》:“可怜 魏丞相 ,免冠谢陋举。中兴多名臣,有道独两傅。”
“陋举”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源自《汉书·疏广传》记载的西汉事件:汉宣帝时期,太子外祖父许伯提议由其弟许舜监护太子家,疏广认为太子作为储君,应广纳贤才而非依赖外戚,指出此举是“视陋”(见识狭隘)。宣帝采纳后,丞相魏相自愧不如,称“此非臣等所能及”。后世以“陋举”代指此类浅薄之策。
宋代苏轼在《和陶<咏二疏>》中化用此典:“可怜魏丞相,免冠谢陋举”,借古讽今,暗喻时政弊端。可见“陋举”从历史事件演变为文学批评的常用典。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如评价历史决策、分析政策失误等。例如:“某些地方为短期利益砍伐古树,实为破坏生态的陋举。”
“陋举”一词因疏广谏言典故而生,强调因见识浅薄导致的错误行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批判性。其字义分解与典故背景相辅相成,成为汉语中批判短视行为的高频词汇。
《陋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不值得一提的行为或举动,形容行为或举动低劣、不值得称道。
《陋举》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句,拼音是fù jù。它的总笔画数为12。
《陋举》这个词最早见于《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红楼梦》中,词语的原文是“出游每玩,贾蓉琪兰盖玫珑车陋举特便”,意为贾蓉用一辆做工粗糙的玫瑰车代替琪兰盖玫珑车,显得非常陋俗。
根据繁体字的书写方式,陋举的繁体字是「陋擧」。
在古代,陋举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陋的古代写法是「䧺」,而举的古写法是「舉」。这些变化反映了字形的演变和发展。
1. 他的举止言谈真是陋举,完全不懂得做人的礼仪。
2. 咱们不要过于在意那些陋举,专注于自己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陋举的相关组词有:陋习、陋乡。
陋举的近义词有:不雅行为、粗俗举止、恶劣之举。
陋举的反义词是高洁之举,指有高尚行为举止的表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