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旗兵的意思、八旗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旗兵的解释

清 代兵制。 努尔哈赤 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为一旗。共设八旗。 皇太极 时,分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清 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与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侍卫帝室,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则有由八旗都统直辖的骁骑营和由另置的总统或统领统率的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等。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为 清 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乾隆 时八旗兵佐领之数近二千人,兵额计二十余万人。参见“ 八旗制度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八旗兵”是清代特有的军事组织形式,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起源与制度

  1. 制度创立
    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创立,初期以300人为一牛录(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后逐步完善为满洲八旗,皇太极时期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形成二十四旗的体系。

  2. 组织结构
    每旗以颜色和镶边区分,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旗内成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具军事和社会管理职能。

二、历史作用

  1. 军事成就
    八旗兵在清朝初期战斗力极强,统一女真各部、击溃明军、征服朝鲜和蒙古,并最终入关灭大顺政权和南明,奠定清朝统一基础。康熙至乾隆年间,八旗兵在平定三藩、西北准噶尔等战役中仍发挥关键作用。

  2. 驻防体系
    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京营(拱卫京师)和驻防(分驻全国要地)。京营包括侍卫皇帝的“郎卫”(由上三旗组成)和守卫京城的“兵卫”(如骁骑营、护军营等)。

三、衰落与影响

  1. 特权腐化
    入关后,八旗子弟享有世袭俸禄、土地和司法特权,逐渐脱离军事训练,生活奢侈腐败。至太平天国时期,八旗兵已丧失战斗力,清廷转而依赖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

  2. 制度瓦解
    清末,八旗兵因腐败和军事技术落后彻底衰落,最终随着清朝灭亡而废止,但其“兵民合一”的管理模式对清代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四、现代含义

如今,“八旗兵”常被比喻为实力强大的团体或机构,用于强调组织的历史底蕴或战斗力,例如形容企业团队或竞技队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役或制度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如《清史稿》或专题研究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八旗兵

《八旗兵》是指清朝时期的军队编制体系,由八个旗号组成的部队。八旗兵是满洲族主要的军事力量,也是满洲族人在中国领土上的统治象征之一。

拆分部首和笔画

《八旗兵》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八”部首,笔画数为4。其中,“八”是八个旗号的数量,表示八个旗号的兵力。

来源

八旗兵源于满洲族民族的部落军队。在推翻明朝后建立的清朝时期,八旗兵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军队,并在清朝的统治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繁体

《八旗兵》的繁体字形为「八旗兵」。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写作「八旌兵」,其中「旌」用来指代旗号。

例句

满清统治时期,八旗兵是清朝的主力军队。

组词

八旗、旗号、军队、编制体系、满洲族、统治

近义词

满洲八旗、满洲兵、满清八旗

反义词

汉族军队、明朝军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