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集。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今採捃经传,爰及歌謡,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拾遗记·夏禹》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详其朽蠹之餘,採捃传闻之説。”
(2).拾取。亦指拾取之物。《晋书·孝友传·庾衮》:“岁大饥……及麦熟,穫者已毕,而採捃尚多, 衮 乃引其羣子以退,曰:‘待其间。’”
“采捃”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采”(收集、选取)和“捃”(拾取、摘取)组成,本义指有选择性地收集、摘录或整理材料。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文献辑录或学术整理行为,例如《宋史·艺文志》记载“采捃遗逸,补缀阙文”,指对散佚文献的搜集补全。
从词源角度分析,“采”在甲骨文中为手摘果实之形,引申为主动选择;“捃”从手、君声,原指拾穗动作,后扩展为系统收集。《说文解字》注“捃,拾也”,强调其细致性。两字结合后形成专业术语,常见于目录学、考据学领域,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中“采捃群言,折衷一是”。
现代汉语中,“采捃”多用于学术语境,特指从原始资料中严谨筛选材料的过程。近义词“采辑”侧重完整性,“采摭”偏重考辨,而“采捃”更强调专业性和系统性。该词的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第10卷第342页,其历史用例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杂家类文献考录。
“采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ǎi jù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收集
指系统性地搜集、整理材料或信息。例如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提到:“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即通过收集经典、民间歌谣等资料,结合实践经验完成著作。南朝梁萧绮在《拾遗记·夏禹》的注释中也用此词表示对传闻的整理。
拾取(或指拾取之物)
强调从零散内容中选取有价值的部分,或代指被选取的内容。例如在文献整理中,可能将散落的记载“采捃”成册。
补充说明
白蹢编马碧障鉢囊躔结城门鱼殃點白调贴丁艰陡上读者番上沟涂孤蔽贵验古人豪重河底衡扼合子化腐朽为神奇黄宾虹霍将军借径荆文王劲丽九娘九转金丹阔迂累月廉按芦荟内河孽报逆告俳谐朴钝强聒不舍迁贿潜运切激气管炎弃邪归正劝奬曲绳饶溢容阅塞音杉锦珊网射钩水电挑散退惰五色相宣诬诈武装工作队弦栝瞎天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