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臣愚不敏,蒙恩赐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召对》:“先是 宪宗 以天语微吃,以故赐对甚稀。” 清 胡天游 《特赠太仆卿周公墓志铭》:“制下所部,择贤才吏,胜治剧者,上公名,得召见赐对,称旨。”
“赐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析如下:
“赐对”指帝王召见臣子并令其回答提问,属于君臣间的正式问答场合。该词由“赐”(上级给予下级)和“对”(应答)组合而成,强调君主主动给予臣子应答机会的行为,带有尊卑关系和礼仪色彩。
赐:
本义为“上级或长辈给予下级或晚辈”,如赏赐、恩赐,后衍生为敬辞(如“赐教”)。在“赐对”中,特指君主对臣子的恩准。
对:
指应答、回应,如“对答如流”。在“赐对”中,强调臣子对君主提问的恭敬回答。
历史文献:
宋代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提到“臣愚不敏,蒙恩赐对”,明代沈德符《野获编》亦有“宪宗以天语微吃,赐对甚稀”的记载。
现代语境:
该词已极少使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召见问对”“特别面询”等替代。
“赐对”不仅是政务交流形式,更是一种荣誉象征,常见于选拔人才或商议要事的场合。需注意与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区分,后者是固定制度,而“赐对”更具临时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