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指国都周围百里的地区,分近郊和远郊。《周礼·秋官·野庐氏》:“﹝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 贾公彦 疏:“国郊,谓近郊、远郊。”
(2).指国之边境。《晏子春秋·杂上二七》:“﹝ 景公 ﹞乘馹而自追 晏子 ,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张纯一 校注引 高诱 曰:“郊,境也。”
“国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综合说明 该词体现了古代行政区划的空间层次,既包含都城周边的行政管辖范围(如《周礼》中提到的道路管理职责),也延伸至疆域边界概念。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在礼仪制度中多指近郊/远郊,而在涉及军事或外交时则偏向边境释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周礼》《晏子春秋》等典籍原文。
《国郊》是一个汉字词汇,指的是国家的郊区。国家指的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实体,而郊区则是指城市的外围地区。
《国郊》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囗”和“阝”,表示“围墙”和“邑”。它共有11画。
《国郊》是中国汉字的一个词汇,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多以围墙包围,郊区则是城市内外的划分。因此,汉字形成了表示这一概念的词语《国郊》。
《国郊》的繁体字为「國郊」。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许差异。《国郊》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國郊」或者「國郊」。
1.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国郊风景。
2. 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吞噬了周围的国郊地区。
1. 国都:指国家的首都。
2. 郊区:指城市的外围地区。
3. 国土:指国家的领土。
4. 郊外:指城市周边的地区。
5. 国家:指一个独立的国家实体。
1. 郊区
2. 郊外
1. 城市
2. 市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