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化存神的意思、过化存神的详细解释
过化存神的解释
谓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语出《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赵岐 注:“过此世能化之,存在此国,其化如神。”《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宋 朱熹 集注:“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 元 王恽 《进实录表》:“始平 大理 ,再驾 长江 ,过化存神,有征无战。” 明 杨慎 《用我吾为东周》:“惟圣人有过化存神之妙,拨乱反正之才。”
词语分解
- 过化的解释 谓经过其地而教化其民。亦指做地方官。 明 刘基 《述志赋》:“ 鲁 仲尼 之过化兮,焉役役而无所容其身。”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 虔中 为 王文成 过化之地,香火特盛。” 清
- 存神的解释 .存养精神,保全精神。 汉 扬雄 《法言·问神》:“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 宋咸 注:“存其精神,探幽索微。” 汉 冯衍 《显志赋》:“陂山谷而閒处兮,守寂寞而存神。” 宋
网络扩展解释
“过化存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uò huà cún shén,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圣人的德行与精神影响力深远,所到之处能感化民众,并使这种影响长久留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过:经过、经历。
- 化:感化、教化。
- 存:留存、保存。
- 神:精神、影响力。
综合而言,指圣人所到之处,民众无不被其德行感化,且其精神影响能长久存续。
二、出处与背景
-
经典出处
源自《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意为:君子经过的地方会被感化,其精神留存之处会产生深远影响,与天地运行之道相合。
-
延伸解释
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阐释为“圣人过化存神之妙”,强调圣人的感化力自然无形却深远。
三、语法与用法
- 词性:连动式成语,含褒义。
- 功能:多作谓语,用于赞美德行高尚者的影响力。
例:明·杨慎曾用“惟圣人有过化存神之妙”形容圣人的治国才能。
四、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体现
该成语反映了儒家对“德治”的推崇,强调统治者或圣人通过自身德行而非强制手段教化民众。
- 哲学扩展
近代学者王凤仪将其引申为“行道得道”的实践,即通过行动改变心性,留存道义精神。
五、例句参考
- 元·王恽:“始平大理,再驾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
- 现代用法:形容某位教育家深入偏远地区后,当地民风焕然一新,可谓“过化存神”。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组词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