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葬的意思、国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葬的解释

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或特殊地位的人举行的葬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葬是国家以最高规格为功勋卓著或具有特殊社会影响力的逝者举行的葬礼仪式,其核心特征体现在法律效力、公共属性和仪式象征三个方面。

一、法定性与规格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五条规定,举行国葬时需下半旗致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由国家以特定仪式为逝世的重要人物举行的葬礼",其规格包含三要素:国家元首令颁布、公共建筑降半旗、全民哀悼日设置(商务印书馆,2016)。《辞海》补充说明国葬灵柩需覆盖国旗,仪仗队由三军代表组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二、实施流程与历史沿革

我国现行国葬程序依据《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实施,包含治丧委员会组建、讣告发布、吊唁仪式等九个环节。历史案例显示,1976年毛泽东主席的国葬创下半旗时间最长(31天)、群众自发悼念规模最大两项纪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11)。2013年曼德拉南非国葬时,我国曾派出国家副主席作为特使参与,体现国际礼仪维度(外交部官网通报)。

三、社会功能与当代意义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国葬"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归类为"复合型仪式称谓词",承载着三重象征:国家记忆的物化载体、集体情感的仪式表达、主流价值观的具象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8)。近年研究发现,现代国葬仪式中新增了数字悼念模块,如2020年科菲·安南联合国网络哀悼会,拓展了仪式的时空边界(《世界政治研究》2021年第3期)。

网络扩展解释

国葬是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或地位的人举行的最高规格葬礼,其核心特征和内涵可从以下五方面综合阐述:

  1. 定义与核心特征
    国葬由国家政府主导,代表全体国民对逝者的最高崇敬。其本质是通过国家级仪典,将个人贡献升华为国家记忆,形成集体认同感。区别于普通葬礼,其规格、流程均体现国家意志,如全国降半旗、政府机构暂停公务等。

  2. 适用对象
    主要授予四类人物:①国家元首及重要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②革命先驱(如孙中山);③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④爱国人士及特殊贡献者(如霍英东、庄世平)。

  3. 国际比较
    中国、日本、美国等均有国葬制度,但标准各异。例如日本对前首相安倍晋三实施国葬,而新中国历史上仅举行过12次国葬,遴选更为严格。韩国则规定总统自动获得国葬资格。

  4. 仪式特点
    包含三大要素:①国葬委员会统筹执行;②国家承担全部费用;③全国性哀悼活动,如2023年某国葬期间全国默哀3分钟。

  5. 文化意义
    作为政治仪典,国葬既是对个体的追思,更是国家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通过仪式强化国民对"英雄"的集体记忆,如钱学森国葬突显科技报国理念。

别人正在浏览...

懊叹保价邮件逼临兵不厌诈碧桐杯彩子常满杯缠混沉吟章句出点子蠢蠢翾翾醇浇从马灯炧凤晒翅分茅列土高姿钩翼夫人滚案宏量浃月胛肢窝羁贯金浆玉醴浸渔圈养峻刻刊镂孔时老龄敛色屏气流视龙旗鸾辂明鉴泯绝谬错魔窟檽枣旁旁辟口岂不畦堰若水桑蠖芟秋山叟生硬溲溲嗦嗦擡叠苔帻帖墨頽浪脱桃婴儿痿蹷文宗阁无二诺小军细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