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谏鼓的意思、谏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谏鼓的解释

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管子·桓公问》:“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 立諫鼓於朝,而备讯唉。”《新唐书·裴谞传》:“ 諝 上疏曰:‘諫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唐 唐孙华 《吴歈为陈沧洲太守作》诗:“谁能鸣諫鼓,慷慨伏青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谏鼓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器物,指专设于朝堂外供百姓击鼓进谏的鼓具,体现了君主纳谏的象征意义。其详细释义与历史内涵如下:


一、字义解析

  1. 字形与构词

    “谏”为形声字,从言柬声,本义指直言规劝君主或尊长;“鼓”为打击乐器,引申为击鼓发声。二字组合指通过击鼓方式传递谏言,属偏正结构名词。

  2. 核心词义

    指古代宫廷外设置的鼓,百姓或官员可通过击鼓直接向君主提出批评建议,是自下而上传达民意的通道。


二、历史制度功能

  1. 起源与典制

    相传源于舜帝时期,《管子·桓公问》载:“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立诽谤之木,而主不蔽也。”后演化为谏鼓制度,西周设“路鼓”于宫门外,由太仆掌管(《周礼·夏官·太仆》)。

  2. 运作机制

    汉代郑玄注《周礼》云:“路鼓四面,若有穷冤失职者则击此鼓。”唐代于东西两京分设“登闻鼓院”,宋明清沿袭,成为直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象征意义

  1. 政治伦理符号

    谏鼓被儒家视为“王道”的体现,《淮南子·主术训》称:“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象征统治者虚心纳谏的德行。

  2. 文学意象运用

    唐代柳宗元《骂尸虫文》以“谏鼓”喻指言路畅通,宋代梅尧臣《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亦借其抒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四、相关制度延伸


五、现代价值阐释

谏鼓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民本思想”与“权力监督”的早期实践。其精神内核与当代民主协商、信访制度存在文化连续性,被学者视为传统治理资源现代转型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周礼注疏》数据库(经典古籍库
  3. 北京大学《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中华经典古籍库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集》[C]. 中华书局, 2019.

网络扩展解释

“谏鼓”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设置,主要用于臣民向君主进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谏鼓”指设于朝廷外的鼓,供民众或官员击鼓以进谏言。其核心功能是广开言路,使君主能及时听取批评与建议。


二、历史起源与演变

  1. 起源
    传说始于尧帝时期,尧在朝堂外设鼓,百姓击鼓即可直接提出意见。《管子》记载禹继位后沿用此制,称“禹立谏鼓于朝”。

  2. 功能演变

    • 先秦至汉:作为主动纳谏的象征,与“谤木”(写谏言的木柱)并列,体现“仁政”思想。
    • 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登闻鼓”,主要用于鸣冤而非进谏,功能从主动谏言转向被动申冤。

三、文化意义


四、相关典故

《淮南子》记载,尧设谏鼓后,舜、汤、周武王等均效仿,形成“防微杜渐”的监督传统。唐代裴谞曾上书强调谏鼓“达幽枉,延直言”的作用。


五、后世影响

现代天安门前的华表,即由“谤木”演变而来,而古代谏鼓制度也被视为中国早期民主意识的萌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管子》《新唐书》等文献,或参考、8中的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室半制品倍伴词案挡土墙电水壶东蒙客钝置凡薄凡底犯分负罚服馔高奇高严更待何时恭俭公然骇诧毫楮河宫洪笔画黄火色践临借胎姬孔敬顺军社砍砢拷供崆巄雷变联贴砺带领兑龙胡之痛龙头属老成鸾衾陆子泉没没明徽鸟膏牛鼎弄孙漂渺缺文雀喧鸠聚三门四户上天梯是非得失时体戍兵说媒拉纤讼地悚讋糖梨退素小方新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