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谏鼓的意思、谏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谏鼓的解释

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管子·桓公问》:“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 立諫鼓於朝,而备讯唉。”《新唐书·裴谞传》:“ 諝 上疏曰:‘諫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唐 唐孙华 《吴歈为陈沧洲太守作》诗:“谁能鸣諫鼓,慷慨伏青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谏鼓”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设置,主要用于臣民向君主进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谏鼓”指设于朝廷外的鼓,供民众或官员击鼓以进谏言。其核心功能是广开言路,使君主能及时听取批评与建议。


二、历史起源与演变

  1. 起源
    传说始于尧帝时期,尧在朝堂外设鼓,百姓击鼓即可直接提出意见。《管子》记载禹继位后沿用此制,称“禹立谏鼓于朝”。

  2. 功能演变

    • 先秦至汉:作为主动纳谏的象征,与“谤木”(写谏言的木柱)并列,体现“仁政”思想。
    • 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登闻鼓”,主要用于鸣冤而非进谏,功能从主动谏言转向被动申冤。

三、文化意义


四、相关典故

《淮南子》记载,尧设谏鼓后,舜、汤、周武王等均效仿,形成“防微杜渐”的监督传统。唐代裴谞曾上书强调谏鼓“达幽枉,延直言”的作用。


五、后世影响

现代天安门前的华表,即由“谤木”演变而来,而古代谏鼓制度也被视为中国早期民主意识的萌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管子》《新唐书》等文献,或参考、8中的历史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谏鼓

谏鼓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讠(讠部)和鼠(鼠部)。该词语共有15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谏鼓源自古代中国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繁体字中,谏字的写法为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谏和鼓的形状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候的谏字写法中,下方的“言”字更加独立,而鼓的结构也相对简单。

例句

1. 身为官员,应当有勇气谏鼓,对不公正的待遇予以批评。

2. 他善于谏鼓,不畏权贵,为人所敬佩。

组词

1. 谏言:指规劝或批评的话语。

2. 鼓励:激励、鼓舞他人。

3. 谏争:争辩、抗议对不公正事件或说法。

近义词

1. 规劝:劝告、提醒。

2. 劝谏:规劝、劝告。

3. 言犹:警戒、规劝。

反义词

1. 咒骂:用恶语辱骂、诅咒。

2. 溜须:迎合、奉承。

3. 唇枪舌剑:争吵、冲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