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鉤拒 ”。古代的一种兵器。《墨子·备穴》:“为铁鉤距长四尺者,财自足,穴彻,以鉤客穴。” 岑仲勉 简注:“既通敌穴,即以铁钩距钩敌方作穴之工兵。 史树青 等曾説:‘ 四川 出土的铁器中,有 汉 钩镶一件,在《武梁祠石刻》中,我们曾见过这样的武器, 刘熙 《释名》説:“两头曰鉤,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鉤引。”但据《墨子·鲁问篇》説:“ 公输班 作鉤距。”其作用是“退者鉤之,进者拒之”……我们推测就是展览会中陈列的钩镶,钩拒是它的别名而已。’”《墨子·鲁问》:“ 公输子 自 鲁 南游 楚 ,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鉤拒之备,退者鉤之,进者拒之。”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杨锐》:“比寇至,船二百餘艘抵岸,为鉤距所破。”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公输般 ﹞造了钩拒,教 楚王 和 越 人打仗。”
(2).古代连弩车弩机的部件。《墨子·备高临》:“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
(3).辗转推问,究得情实。《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尤善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準,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鉤,致;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惟 重荣 自能鉤距,凡有争讼,多廷辩之。”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行之以鉤距之法,用之以罗织之罪。”
(4).犹机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屏山 以为 李 有鉤距, 刘 谈论锋出,皆惮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 竦 娶 杨氏 ,颇工笔札,有鉤距。”
(5).指钓钩。 唐 元稹 《估客乐》诗:“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 傅尃 《钓诗》:“隈谭既失用,钩距竟成虚。”
钩距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义项可从以下两个角度阐释:
古代刑侦与军事术语
指通过迂回盘问、反复推敲以查明真相的方法,源自《汉书·赵广汉传》中“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此处的“钩距”被注解为“设欲知马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价,以类相准”,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交叉验证获取关键信息,是古代司法智慧的体现。
农具与机械部件术语
指器物中钩状结构的间距,常见于传统农具或机械设计。例如《王祯农书》记载的“铁搭四齿或六齿,其齿锐而微钩”,其中“钩”与“距”的组合指向特定功能部件的尺寸设计标准。现代工业领域亦沿用此词描述钩状部件的间隔参数。
“钩距”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指事物之间的距离或关系非常短暂或微小,容易被拉开或断开。由“钩”(勾状物)和“距”(距离)组合而成,比喻事物间的脆弱联系或短暂状态。
例句:“两人友谊看似亲密,实则如钩距般经不起考验。”
引申用法
古代也指通过巧妙提问探究真相的方法(如《汉书》中记载的“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指垂钓时上下两钩之间的距离,调整钩距可影响上鱼率,需根据以下情况灵活调整:
指兰花等植物花朵中花瓣与雄蕊连接处的钩状结构,用于吸引特定传粉者。因相关来源权威性较低,此释义需结合专业文献进一步确认。
“钩距”在不同领域含义差异较大,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常见用法集中在成语、古代兵器/机械、垂钓技巧三方面,植物学中的定义相对冷门且需谨慎参考。
拜石百世流芳拜匣霸蛮般爵褒义背珥背临采莲长吁常职螭坳床榻春色聪俊大李将军丹霞山滴流扑东讨西伐掇饰发横财负靮阜赡苟欲皡天鸿河会心家成业就奸道简翟姬汉惊吉利脊皮集体所有制济险叩谒狂荒哭丧棒了慧连年劣质离题太远明细泊洑奇祸清怨桑间濮上三接饰骂释冕蝨子树头酒遂乃腾飏脱壳金蝉乌鵶下端象箸玉杯小砑翕飞